上周整理妈妈的遗物,在衣柜最里面摸到张皱巴巴的颐和园门票,票根上还留着她铅笔写的“下次和小宁一起”。那天在长安园骨灰林的松树林里,风把松针吹到我手心里,突然就懂了——选公墓不是买一块地,是给那些没说出口的“下次”,安个能落脚的地方。

长安园在西山脚下,从正门进去,沿着青石板路走三百米,就是一片老松林。清晨的阳光穿过松枝洒下来,像撒了把碎金,风里飘着松脂的清苦味,偶尔有斑鸠在枝头上叫两声,连空气都比市区里慢半拍。园区里没有夸张的雕塑,最多是在树葬区的每棵松树上挂个小铜牌,刻着亲人的名字,风一吹,铜牌撞着松枝,像在说悄悄话。负责接待的王姐说,很多家属来这儿第一眼就哭了——“像回到了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爬的西山,连风的味道都一样”。

长安园骨灰林公墓价格多少-1

和王姐聊下来,不同的安葬方式,像树枝上的新芽一样,各自带着不同的温度。树葬是最受欢迎的,把骨灰和着花肥埋在松树根下,再在树干上挂个刻着名字的铜牌,价格大概1万到3万。“你看那棵歪脖子松,”王姐指着不远处一棵枝桠斜伸的松树,“去年有个姑娘把爸爸的骨灰埋在那儿,说爸爸生前最爱的就是爬西山,现在能天天守着松树林。”花坛葬更俭朴些,把骨灰混在花肥里埋进月季花丛下,每年春天花开的时候,整个区域都是粉的红的,价格才8000到2万。传统墓区在松林后面,青灰色的墓碑上刻着梅花或兰花,价格从3万到8万不等——靠主路的墓位会贵一点,因为家属来祭拜方便;用汉白玉做墓碑的,比花岗岩的贵个一万块,“汉白玉摸起来温温的,像妈妈的手”,有位阿姨这样说。

王姐说,园区里还有些没写在价格表上的“温度”:免费提供的小型告别仪式场地,就在松树林旁边的小亭子里,能摆上亲人爱吃的点心,放段他生前爱听的戏;要是家庭困难,拿着社区开的贫困证明,能申请公益性墓型,价格比市场低三分之一。上周有个老大爷来办手续,说儿子走得早,自己没退休金,园区帮他申请了公益性树葬,他摸着松树上的铜牌说:“这下我闭眼睛前,能给儿子找着家了。”

离开长安园的时候,夕阳把松树林染成了金红色。我蹲在树葬区的一棵松树下,摸了摸挂在枝头上的铜牌——上面刻着“李淑兰,1945-2023,爱花”。风刚好吹过来,铜牌叮咚响了一声,我突然想起妈妈生前爱种的月季,今年春天应该会开在花坛葬区的某个角落吧。其实选长安园的人,不是图它多贵,是图它的风里有松脂味,图它的铜牌会和松枝说话,图它能让你站在那里时,觉得亲人没走,只是换了个地方,继续陪着你。价格是什么呢?不过是给这份“陪着”,安个具体的数字罢了。就像那天风里的松针,落在手心里,轻得像妈妈的吻,却重得像整个春天的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