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惠灵山陵园总裹着一层淡雾,苍松翠柏的枝叶上挂着露珠,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,偶尔能听到山雀扑棱着翅膀掠过树梢——这不是一座冰冷的墓园,更像一处藏着城市记忆的山林。很多人来这里,除了祭扫亲人,也想找找那些曾在南京城留下温度的名人墓地。

惠灵山陵园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惠灵山麓,依着山坡缓缓铺展开来,像一块被绿色包裹的翡翠。整个陵园分成了松涛苑、花语谷、逸贤园等十几个主题园区,而名人墓地大多藏在“逸贤园”里——这是陵园2010年专门为对本地文化、艺术、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规划的区域,连名字都是老书法家题的,笔锋里带着股温文尔雅的劲儿。

从陵园正门进去,沿着铺着青石板的主干道走大约300米,会看到一座汉白玉石牌坊,上面刻着“逸贤园”三个鎏金大字,阳光照下来,字儿泛着暖光。转过牌坊,就是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径,两边种着两排玉兰树,每到四月,白色的花瓣落满小径,像给地面盖了层软乎乎的雪。沿着小径走50米,往左拐进一片竹林,就能看到几座设计得很“有脾气”的墓地:本地著名作家陈默的墓是块天然青石板,没有繁琐的雕刻,只刻着他生前最爱的句子“文字是生活的回声”,墓前的石台上总放着读者带来的新书;老越剧艺术家李素琴的墓更特别,墓碑是个小巧的越剧舞台模型,墓前常年摆着戏迷送的仿真头饰,红的绿的,像她台上的华服还没褪下——她生前是南京越剧团的“台柱子”,唱了四十年《祥林嫂》,台下的掌声能绕着夫子庙转三圈。

其实这些名人选择惠灵山,不是因为这里的排场,而是因为“对味儿”。陈默生前常来惠灵山散步,说“这里的风里有竹香,像老家的后山”;李素琴小时候在惠灵山下的小村子住过,跟着外婆学唱越剧,她说“死后要回到听得到蝉鸣的地方”。陵园的王师傅说,每年清明,逸贤园里最热闹:有背着书包的学生给陈默放自己写的作文,有穿着戏服的阿姨给李素琴唱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还有退休的老教师给曾经的校长墓前摆上一本旧课本——这些声音混在松涛里,倒像是名人还坐在石凳上,笑着听大家说话。

惠灵山陵园名人墓地在哪里-1

逸贤园的特别,在于它不是“陈列馆”,而是“活的记忆”。陵园专门做了本《逸贤录》,放在门口服务台,里面写着每个名人的生平:陈默写过《老南京的巷弄》,把城南的糖芋苗、评事街的老书店都写进了文字;李素琴在1985年带团去北京演出,把南京越剧唱进了人民大会堂;还有教育家周明远,办了三十年民工子弟学校,让三千个孩子走进了课堂。来寻找名人墓地的人,大多会先翻翻这本《逸贤录》,再沿着小径找——找到的不是一块石碑,而是一段和自己有关的城市故事。

有人问,找名人墓地有什么用?其实没什么“用”,就是想和那些曾让城市更温暖的人“唠两句”。就像陈默墓前的留言本里,有个大学生写:“您的《巷弄》陪我度过了疫情期间的隔离,今天我去了评事街,买了糖芋苗,甜得像您写的日子。”李素琴墓前的戏迷说:“我学越剧三年,今天唱一段您的《葬花》,您听听有没有您当年的味儿。”惠灵山的风把这些话吹到玉兰花瓣上,吹到竹林里,吹到每个来寻找的人的心里——原来名人从没有离开,他们的故事,还在山林里继续着,还在城市的巷弄里继续着,还在每个记得他们的人心里继续着。

惠灵山陵园名人墓地在哪里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