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温泉墓园裹着一层淡雾,银杏叶飘落在青石板路上,我捧着白菊站在老友的墓前,忽然听见旁边两位阿姨在轻声讨论:“你看那排靠湖的墓,听说要八万多?”风把她们的话吹得飘起来,落在我手里的菊瓣上——原来关于“价格”的疑问,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每个家庭对“最后归宿”的掂量。
我蹲下来抚了抚老友墓前的三叶草,想起去年陪他家属选墓时的情形。那时我们沿着墓园的小径走,路过一片松树林,业务员说:“这是树葬区,1.5万到3万就能选一棵。”老友爱爬山,生前总说“死后要变成一棵树”,所以他的骨灰就埋在一棵油松底下,现在松针已经长得很密,像撑着一把绿伞。旁边的壁葬区在山体的凹处,壁龛用米白色大理石砌成,业务员介绍:“壁葬2万到4万,适合喜欢简洁的家庭,不用扫落叶,雨也淋不着。”那天有对年轻夫妻站在壁龛前,女孩摸着刻着“爸妈”的铜牌说:“这样挺好,像把他们放在家里的壁柜里。”
继续往墓园深处走,就能看见传统立碑墓区。青灰色的花岗岩墓碑整整齐齐排列着,碑前的万年青长得很茂盛。业务员说:“这种中等价位的墓,5万到8万,面积差不多1平方米,刻字、基础绿化都包含。”我看见一位老人蹲在碑前擦字,他的儿子在旁边说:“爸,这碑是花岗岩的,不会风化。”老人摇摇头:“我是擦你妈名字上的灰——她生前最讨厌脏。”原来中等价格的墓,装的是大多数家庭的“踏实”:不用太贵,但要经得起岁月磨。
再往前就是临湖的景观墓区,湖水泛着碎银般的光,墓前的小庭院里种着月季和麦冬。业务员压低声音说:“这排临湖的要10万以上,有的能到二十万。”我看见一座墓设计成小花园的样子,碑是汉白玉的,旁边有个小鱼池,里面养着几条红鲤鱼。主人家大概是个爱生活的人,墓前摆着刚摘的橘子——听说这家人选这里,是因为逝者生前爱钓鱼,每天都要去湖边坐会儿。高价格的墓,藏的是“把生前的喜欢带过去”的心意。
其实温泉墓园的价格,从来都不是随便标的。位置是最直观的影响因素——靠湖、近入口的墓,比墓园深处的贵30%到50%,就像小区里的湖景房;墓型设计也很重要,艺术墓要请设计师定制,比如做成书本形状的(适合老师)、钢琴形状的(适合音乐人),手工雕刻的花纹能让价格贵2万到3万;还有配套服务,比如墓园提供的祭扫专车、定期花艺维护,这些附加项会让总价多1万到2万,但省了家属的麻烦——有次我看见一位阿姨坐着墓园的电瓶车来祭扫,她说:“我腿不好,多亏有车接,不然根本走不动。”
那天离开墓园时,夕阳把湖水染成了橘红色。我站在门口的银杏树下,看见一位父亲带着女儿来选墓。女儿指着树葬区说:“爷爷生前爱种果树,我们选棵桃树吧,明年能结桃子。”父亲摸着女儿的头说:“好,等桃子熟了,我们摘了给爷爷送过来。”风里飘来桃子的香气——原来温泉墓园的价格表上,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树的年轮、湖的波光、家人的想念。
后来我再去看老友,他的油松又长高了一截。我坐在树底下,听见远处传来业务员的声音:“这棵树葬1.8万,那边的立碑墓6万……”风把声音吹过来,裹着松针的香气。我忽然明白,选墓不是买贵的,是买“对的”——就像老友的油松,不贵,但能让我每年春天都看见新芽;就像那位父亲选的桃树,不贵,但能让女儿记住爷爷的味道。温泉墓园的价格里,藏着的是人间最朴素的烟火: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