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的风裹着玉兰的清香气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朝阳陵园的石径上看樱花。去年清明刚种的幼树抽了新枝,粉白的花苞怯生生地缀在枝头,像极了外婆生前藏在我书包里的桂花糖——甜得很慢,却让人记很久。每年这个时候,我都会来看看她,而今年和往年不同的是,我提前三天就完成了一件事:祭扫预约。不是怕人多,是想给这份翻涌的思念,留一段能好好说话的时光。

说到预约流程,其实比我想象中简单太多。上周六我窝在沙发上刷手机,想起要预约,就打开了“朝阳陵园”的微信公众号。底部菜单栏第三项就是“祭扫预约”,点进去先填身份信息——记得要填本人的身份证号,因为现场要核验身份。选日期的时候我特意避开了4月5日清明当天,毕竟去年亲眼见过门口排成长龙的队伍,与其挤得满头汗,不如选4月1日的周末,人少些,能多陪外婆待一会儿。填完联系人电话和同行人数,点击提交,手机立刻收到一条确认短信,上面有一串预约码,还有温馨提示:“请携带身份证原件,提前15分钟到园。”我把短信存进了手机备忘录,想着到时候不会忘。

朝阳陵园祭扫预约-1

除了预约,还有几个小细节想跟大家念叨。比如现场一定要带身份证,和预约码一起给入口的工作人员看,不然进不去——去年有个阿姨没带身份证,急得眼眶发红,还是志愿者帮她联系家人送过来的。再比如陵园里不让烧纸、放鞭炮,不过可以带鲜花,或者用园区提供的电子蜡烛——外婆生前最讨厌烟味,说“烧纸呛得慌,不如摆束康乃馨”,所以今年我准备了她最爱的浅粉色康乃馨,用玻璃纸包得整整齐齐。还有,园区入口处的便民服务点真的很贴心:能借轮椅给行动不便的老人,能领免费的饮用水,甚至能帮你暂存重物——去年我带了外婆爱吃的桂花糕,装在陶瓷罐里有点沉,志愿者小姑娘看见就主动接过来说“阿姨,我帮你拎,你慢点儿”,她的手很暖,像外婆生前攥着我的手。

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“预约”是件麻烦事,直到去年清明那天,我站在外婆的墓碑前。阳光穿过樱花树的缝隙洒下来,落在墓碑上的照片里——外婆笑着,还是我记忆里的模样。我蹲下来,用湿巾擦了擦碑上的灰尘,摆上桂花糕,倒了一杯她爱喝的茉莉花茶。风里没有往年的烟味,只有樱花落下来的轻响,我慢慢说起这一年的事:比如我升职了,办公室的窗户能看见天坛的祈年殿;比如小区楼下的流浪猫生了三只小猫,我每天都给它们喂猫粮;比如我学会了做她的红烧肉,糖色炒得刚好,不像以前那样糊锅。要是在以前,这样的场景根本不敢想——往年清明人挤人,连蹲下来的空间都没有,我只能举着花站在人群里,匆匆说两句“外婆我来看你了”就被挤走。原来预约制不是“约束”,是陵园给每个思念的人,留的一块“专属领地”。

昨天路过朝阳陵园的大门,看见志愿者正在给几位老人讲解预约流程。一个穿藏青外套的阿姨举着手机问:“姑娘,我不会用微信,能帮我预约吗?”志愿者小姑娘笑着接过手机:“阿姨,我帮你填,你想选哪天?”风把她们的对话吹过来,混着旁边玉兰树的香气。我忽然想起外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:“慢慢来,才叫日子。”其实所谓的“预约”,不过是让思念“慢慢来”——不用挤,不用急,能好好擦一擦墓碑,能好好摆上一份点心,能好好和亲人说说话。就像春天的樱花,要等花苞慢慢开,要等风慢慢吹,才能落得温柔。

朝阳陵园祭扫预约-2

傍晚的阳光斜斜照在陵园的门楼上,“朝阳陵园”四个鎏金大字泛着暖光。我摸出手机看了眼备忘录里的预约码,想起外婆的墓碑前,去年我放的康乃馨已经谢了,今年要换一束新鲜的。风里又飘来樱花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