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攥着母亲生前最爱的白菊,往天慈墓园的方向走。第三次来,终于不再需要翻导航——不是记熟了路线,是这条路的每一段,都藏着和她有关的细碎回忆:路过泰陵园村的包子铺,想起她总说“热乎包子咬一口,连日子都甜”;看见路边的侧柏苗,想起第一次来的时候,她蹲在树坑边说“这树长得慢,等它成荫,我就能常来陪你”。

天慈墓园的具体地址在京郊昌平区十三陵镇昌崔路88号。往细了说,从市区出发走京藏高速,到昌平西关出口下来,转昌崔路一直往东,过了泰陵园村那座红漆牌坊再走两公里,就能看见入口处的汉白玉石牌——“天慈园”三个字刻得温温柔柔,像母亲以前写在我课本上的便签。第一次找过来时,我盯着导航上的“到达目的地”提示犯迷糊:明明该到了,眼前却是成片的侧柏沿着缓坡铺成绿色的毯,间或有几株银杏漏下碎金,直到看见石牌旁的便民服务亭,值班的张姐笑着指:“顺着柏油路往上走,3区7排就在老槐树下——去年你种的月季,现在开得正艳呢。”

天慈墓园地址-1

其实天慈墓园的地址选在这儿,藏着不少心思。十三陵镇的地势缓,背靠着燕山余脉,前面不远就是温榆河的支流,风从山上吹过来,带着山泉水的清味;周围没有高楼,只有错落的村落和果园,春天能闻见桃香,秋天能捡银杏果——母亲生前最讨厌压抑的地方,第一次来就说:“这儿好,像住在乡下的院子里,能听见鸟叫,能看见太阳爬山坡。”上次来的时候,遇见一对老夫妻坐着昌55路公交来扫墓,司机师傅特意把车停在入口处,帮他们搬下手里的纸扎花:“叔婶,慢点儿走,我下午两点还在这儿,要是累了,等你们回来接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所谓“好地址”,从来不是繁华或偏僻的选择题,而是“能不能让思念走得舒服”的简答题。

现在我沿着柏油路往上走,包里装着刚买的猪肉大葱包——母亲以前总说“活着要吃热乎的,走了也得尝口甜”。路过3区7排的老槐树,看见我去年种的月季开得正艳,粉嘟嘟的花瓣上沾着晨露,像母亲以前涂的口红。蹲在墓碑前放下包子,把白菊插在石缝里,阳光正好爬上墓碑的顶端,我摸着母亲的名字,忽然觉得,所谓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而是藏着思念的坐标:你沿着它走过来,每一步都踩着和那个人有关的温度,每一口风里都飘着熟悉的气味,直到站在这儿,说一句:“妈,我来了,带着你爱吃的包子。”

风里传来远处的鸟叫,侧柏的叶子沙沙响,像母亲以前拍我后背的声音。我坐在墓碑旁的石阶上,咬了一口包子——还是以前的味道,热乎的,咸香的,像母亲的手,像小时候她把我冻红的手塞进她怀里的温度。原来最准的地址,从来不是导航上的红点,而是藏在心里的思念:你想起她爱吃的包子,想起她喜欢的花,想起她说话的声音,自然就会顺着这些线索,找到那个能安放思念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