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京藏高速往北,过了居庸关长城的大牌楼,山风里的汽油味慢慢散了,松针混着泥土的清香气裹着风钻进来——长城华人怀思堂就卧在燕山余脉的浅山坳里,像被群山轻轻拢在怀里。

很多人找怀思堂,最先问的是"具体在哪"。其实答案就藏在"长城"两个字里: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长城北1公里处。自驾的话,从京藏高速G6居庸关出口出来,往北约1公里,路边的侧柏会给你指路;坐公交的话,先乘345快到昌平东关,再转昌11路到居庸关长城站,顺着山路上行几百米,就能看见"长城华人怀思堂"的匾额——烫金的字体不张扬,和身后的山景融成一片。我第一次找的时候,跟着导航走错了一小段,问路边摘酸枣的阿姨,她指着北边的山说"往长城方向走,闻着松味就到了",果然没走几步,松香气就浓了起来。

选在这里,不是随便挑的。燕山是北京的"根",千万年里守着京城的北大门;长城是民族的图腾,砖缝里都藏着"回家"的执念。怀思堂的老员工说,当年选址时,设计者在燕山脚下转了三圈,最后站在居庸关北边的土坡上拍板:"就这了——长城在旁边,山在身后,故去的人能靠得住。"你站在怀思堂的院子里往南望,能看见居庸关长城的烽火台,像个老邻居在打招呼;往四周看,燕山的雾岚飘过来,把整个院子裹得软软的,连风都轻了——原来"安息"不是冷清清的,是有山、有长城、有烟火气的"安心"。

去年秋天我去的时候,山脚下的银杏叶黄得透亮,飘得满路都是。沿着怀思堂的碎石路往上走,两侧的侧柏还是深绿的,像在守着什么。到了骨灰寄存区,每一格柜子都擦得发亮,有的摆着小相框,有的放着干了的勿忘我——那是活着的人留下的"念想"。有位穿藏青色外套的老人坐在台阶上,摸着手里的照片跟我说:"我家老头以前爱爬长城,现在好了,天天能看着长城。"风把他的白发吹起来,他抬头往长城方向望,眼里的光像落在烽火台上的太阳。

长城华人怀思堂的地址-1

其实现在再想"长城华人怀思堂的地址",不是一串冰冷的门牌号,是燕山脚下的一缕松风,是长城边的一声鸟叫,是活着的人和故去的人"再见面"的地方。它藏在山里面,却从来都不偏——因为每一个想找它的人,心里都带着"想念",而想念,从来都不会迷路。就像那位摘酸枣的阿姨说的:"往长城方向走,闻着松味就到了"——原来最准的导航,是心里的牵挂。

长城华人怀思堂的地址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