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的秋天,北京的风裹着法桐叶飘在昌平的公路上,张阿姨攥着老伴的肺癌诊断书,坐在中介的电动车后座上,裤脚被风掀起一点——这是她第三次往天慈墓园跑了。前两次要么是赶上周末人多没问清楚,要么是儿子没时间陪她,这次她跟单位请了半天假,兜里揣着老伴攒了三年的退休金存折,打定主意要把事儿定下来。

到墓园的时候刚过九点,销售处的玻璃门透着暖光,李大姐搬来小马扎让她坐,翻开文件夹的动作比上次慢了点:“阿姨,我跟您再捋一遍——今年的价格是开春刚调的,传统立碑起步3万8,是花岗岩的料子,1米宽0.8米高,碑座能放个小花坛;要是想选生态葬,树葬8000,花坛葬6000,都是民政局补贴过的,刻名字免费。”张阿姨摩挲着文件夹上的墓型照片,手指停在传统立碑那页:“这碑能刻多少字?我想把老伴生前的口头禅加上——‘别慌,有我在’。”李大姐笑:“能刻二十个,加字不另收费,我帮您留个朝阳的位置,上午能晒到太阳。”

旁边的沙发上坐着个穿藏青色外套的大叔,手里攥着张照片,照片里的阿姨扎着麻花辫,抱着幅画。他跟销售说:“就选那个带梅兰竹菊浮雕的艺术墓吧,6万2的那个。”销售笔顿了顿:“叔,这个比传统立碑贵两万,您再想想?”大叔摇头:“我家老太婆生前是小学美术老师,最爱的就是画梅,上次来她在墓园里转了三圈,盯着这个碑看了十分钟。”张阿姨凑过去看,碑身的浮雕果然细腻,花瓣的纹路里还嵌着点金粉,阳光照上去闪着柔光。她想起老伴去年冬天在阳台养的水仙,开得满屋子香,忽然就红了眼。

天慈墓园2015年价格-1

其实张阿姨不是没犹豫过。上周儿子跟她说:“妈,要不选生态葬吧,省钱还环保。”她坐在沙发上揉着膝盖:“你爸走了以后,我要是想他了,总不能去树底下站着吧?立个碑,我能坐下来跟他说说话,就跟他还在的时候一样。”儿子没再劝,只是把存折里的钱取了出来,加上自己的年终奖,凑够了4万2——刚好是传统立碑加刻字、加第一年的管理费。李大姐帮她填合同的时候,她盯着“买受人”那栏的名字,笔杆攥得有点紧:“就写我和他的名字,等我走了,跟他凑个伴。”

那天离开墓园的时候,风还是凉的,但张阿姨怀里抱着合同,倒觉得心里暖。她站在选定的墓位前,摸了摸脚下的泥土,泥土里还带着松针的香气。远处的树葬区有个小姑娘在浇花,她想起老伴去年冬天在阳台养的水仙,开得满屋子香,忽然就红了眼。

现在回头看2015年的天慈墓园价格,没有现在动辄十几万的焦虑,没有花哨的营销话术,只是实实在在的数字,对应着实实在在的牵挂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那钱不是花出去了,是给我和他留了个能见面的地方。”风掠过墓园的柏树,带着远处的桂花香,那些2015年的价格标签,早就在岁月里变成了温暖的刻度,记录着每一份“想再陪你久一点”的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