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妈妈跟我念叨,想给去世的爸爸选块合适的墓地。朋友听说后推荐了天慈墓园,说“那地方像公园,让人心里踏实”。周末我开车带着妈妈去看,从市区走京港澳高速,40来分钟就到了房山周口店附近。下了高速转乡道,远远看见天慈的大门,没有华丽的装饰,就像村口的老园子,安安静静的。
进了门,最先撞进眼里的是两排银杏树。现在是春天,叶子刚抽新芽,嫩黄嫩黄的,可我已经能想象秋天的样子——满树金黄落下来,铺成一条软乎乎的路。沿着银杏路往里走,两侧是齐腰高的侧柏,枝叶密得能挡太阳,风一吹,松针的清香气裹着草木味钻进来,连呼吸都变轻了。走到园区中间,藏着个小人工湖,水面飘着几片荷叶,几条红锦鲤凑过来,嘴贴着水面吐泡泡。我和妈妈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歇脚,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身上,暖得人不想动。园区的规划很贴心,各个区域用矮冬青隔开,名字都带着温度:福宁苑、静雅区、清怀阁,每个区域的墓碑间距宽得能走下两个人,不会像有些墓园那样挤得让人喘不过气。逛的时候还看见几个熟悉的名字——以前喜欢的散文作家、退休的京剧演员,他们的墓碑上刻着生前的爱好,有的摆着读者送的书,有的放着戏迷送的脸谱,倒不像墓地,更像一群“老邻居”的院子。
说到服务,我得夸夸接待我们的小张。她没急着拉我们看贵的位置,反而先坐下来问:“叔叔生前爱不爱晒太阳?喜欢热闹还是安静?”妈妈说爸爸以前总在阳台晒被子,最爱坐藤椅看报纸。小张就带我们去了东侧的福宁苑,指着一块朝阳的位置说:“这儿上午有太阳,下午有树荫,刚好能放个小藤椅——要是您想,以后可以带叔叔的报纸来,坐在这儿跟他聊聊。”她还蹲下来摸了摸墓碑的石材:“这种汉白玉耐脏,下雨不会留水印,每年清明擦一擦,还是新的一样。”后来聊到后续,小张说园区有“代祭扫”服务:“要是您没时间来,我们能帮着摆鲜花、擦墓碑,拍360度视频发您手机——去年有个阿姨在海南,我们帮她扫完墓,她哭着说‘像我自己来了一样’。”那天逛的时候,我看见保洁阿姨蹲在墓碑前,用软布擦碑上的灰尘,连缝隙里的土都抠得干干净净;园丁在修灌木,剪下来的枝叶马上装袋运走,园区里连片碎叶子都没留。
逛到静雅区的时候,碰到位穿蓝布衫的阿姨,正蹲在墓碑前摆菊花。她抬头看见我们,笑了笑说:“来选墓地啊?这儿好,我老伴儿在这儿三年了,我每礼拜来一次,总觉得他没走,就住在这个‘公园’里。”阿姨说,去年夏天她中暑,是园区的保安扶她去休息区,还倒了温水;今年春天她忘带锄头,想给老伴儿的墓培点土,工作人员马上找了把新锄头给她,没收钱。“不是啥大事儿,可让人心里暖得慌”,阿姨摸着墓碑上的照片,眼里带着笑。还有我朋友之前也选了天慈,他说去年冬天雪下得大,担心墓碑被压坏,给园区打了个电话,半小时后就收到了工作人员拍的视频:“碑没歪,雪扫干净了,您放心。”
那天从园区出来,妈妈摸着车门说:“就选这儿吧,你爸爸以前总说‘等老了,找个有树有水的地方住’,这儿刚好。”我看着妈妈的侧脸,她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松快——以前说起选墓地,她总皱着眉头,现在倒像敲定了一件要紧的家事。其实选墓地哪是选一块冰冷的石头?是选一个能让活人安心的“归处”。天慈给我的感觉,就是这样的地方:没有刻意的庄严,却有藏在细节里的温度——银杏叶的黄、松针的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