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穿过景仰园的石牌坊,风里先裹着松针的清苦,再渗进一丝甜——是南侧花坛的月季开了。沿着青石板路往骨灰林走,两侧的花坛像被揉碎的花束铺在地上,粉虞美人翘着小喇叭,紫二月兰顺着花坛边垂成瀑布,连水泥砌的边缘都沾了花影。很多人来这里选花坛,不是先问“多少钱”,是先站在花坛边吸口气——哦,这风里有去世的人喜欢的味道,这花是他们生前种过的品种,那这份“对味”,比价格标签更打动人。

景仰园的花坛葬分了几个主题区,价格从两万余元到五万元不等,差别藏在“和谁作伴”里。最受欢迎的是银杏阵旁的“四季芳邻”组,每格3-5万元。这里春有玉兰落瓣飘在花坛里,夏有紫薇枝缠过花坛边的木栅栏,秋有银杏叶铺成金毯盖在花坛上,冬有蜡梅香钻进花坛的每一个缝隙。有位刚选了这里的先生说:“我爸生前每天早上去公园打太极,就爱站在银杏树下。现在花坛在银杏阵里,我来的时候能听见风扫过银杏叶的‘沙沙’声,像他打太极时衣角擦过树的声音。”还有靠镜湖的“水韵”区,价格稍高些,4-6万元,因为能看见湖面的睡莲和掠过的白鹭——一位阿姨选了这里,说母亲生前最爱在湖边钓小龙虾,“现在花坛对着湖,我蹲在这里,像还在陪她等小龙虾咬钩”。

景仰园骨灰林花坛价格表-1

其实价格背后的“隐形价值”,才是让人心安的关键。景仰园的花坛不是“卖个格子”,是“卖一份以后的陪伴”。园区有专门的园艺团队,每个季节给花坛换花:春天种雏菊、二月兰,是去世的人可能种过的“家常花”;夏天换矮牵牛、太阳花,开得热热闹闹,像他们生前爱说的“日子要过得红火”;秋天摆菊花、波斯菊,是清明时家属常带的花;冬天种羽衣甘蓝和蜡梅,哪怕天凉,花坛里也有抹亮色。园艺师王姐说:“上周刚把开败的月季拔了,种上波斯菊苗,过俩月这一片都是粉的——去年有位阿姨说她老伴爱波斯菊,今年我特意给她留了最边上的格子。”除了换花,每个季度会给花坛做深度清洁,墓碑刻字模糊了免费补,清明没时间来的话,园艺师会帮着摆一束白菊——这些“看不见的事”,把价格变成了“以后不用怕”的承诺。

上个月遇到张阿姨,她蹲在“晚香玉”花坛边,指尖轻轻碰了碰刚开的乳白花瓣。“我家老头以前是个花痴,阳台种满晚香玉,夏天晚上香味能飘到三楼。”她笑着摸了摸花坛上的小石碑,“去年选花坛时,我一走进这个区就闻到晚香玉的味,问了价格是三万二,没犹豫就定了。现在每到夏天,花坛里的晚香玉开得满,我带杯茉莉花茶来,蹲在这里闻着香,就像他还在阳台喊我‘快来看,花开了’。”风掀起她的蓝布衫,一朵晚香玉落进她脚边的缝隙里,她捡起来放在石碑旁——那是老头的“位置”,花瓣躺着,像他生前给她递花的样子。

景仰园骨灰林花坛价格表-2

景仰园的花坛价格表,从来不是一张冷冰冰的清单。那些数字背后,是银杏叶的沙沙声,是晚香玉的甜香,是园艺师蹲在花坛边拔草的背影,是家属蹲在花坛前轻声说话的模样。我们选的不是一个水泥格子,是给思念找了个“有温度的家”——这里的花会谢,但每年都会再开;这里的风会变,但每年都会带着同样的味道;这里的价格会标在纸上,但藏在下面的,是“我想让你在另一个世界,也能摸到喜欢的花”的心意。

就像走出景仰园时,回头看那片花坛,夕阳把花影拉得很长,风里又飘来

景仰园骨灰林花坛价格表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