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长青园的朱门,我蹲在银杏树下捡落叶时,刚好碰到张阿姨在擦拭石碑——碑上刻着"爱妻李淑兰之位",旁边的侧柏已经长到两人高,枝桠斜斜搭在碑顶,像极了从前老伴儿替她挡太阳的模样。"这棵树是我选的,她生前总说银杏叶像小扇子,能扇走夏天的热。"张阿姨把落叶收进布包,指了指树坑里的陶瓷罐,"当时选树葬的时候,我问过价格,工作人员没急着报数字,先带我看了这片银杏林的养护日志——哪棵树什么时候浇的水,哪年冬天裹了草绳,都写得清清楚楚。"
其实长青园的归园价格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更像一份"定制思念"的清单。比如最受欢迎的树葬,价格从两万到五万不等,差别的不是地块大小,是树的品种和陪伴的时间——侧柏耐活,能守着亲人几十年;银杏长得慢,却能在秋天铺一地金黄;玉兰开得艳,适合喜欢热闹的老人。花葬区的价格稍低些,一万五到三万之间,每块花坛对应一种花卉:月季坛的花期长,紫薇坛的花簇密,菊花坛的香气淡,工作人员会根据家属的描述推荐——"您母亲爱穿碎花裙,选月季坛吧,每年五月开得像她的裙子";"您父亲爱喝菊花茶,菊花坛的香气能绕着碑转三圈"。壁葬则更实在,八千到两万的价格里,包含了定制壁龛、刻字和每年两次的清洁服务,壁龛的材质是仿玉的,摸起来温温的,像老人的手。
我跟着园艺师傅走过花房时,他正往喷壶里加有机肥:"这些花苗都是我们自己育的,外面买的花娇贵,经不起园区的风吹日晒。"其实归园价格里藏着很多看不见的成本:每天清晨的路面清扫,每月一次的石碑擦拭,清明时免费提供的菊花和香烛,甚至深夜值班的保安——有次凌晨三点,值班师傅帮一位加班的年轻人开了门,年轻人抱着骨灰盒哭:"我加班错过了下葬时间,怕他找不到家。"师傅没说话,陪着他在树底下坐了半小时,直到第一声鸟叫响起。
昨天遇到刚选好壁葬的陈先生,他捧着母亲的照片站在壁龛前:"我预算有限,但工作人员说壁龛的位置是朝南的,能晒到上午的太阳——我妈从前总说阳台的阳光最舒服。"其实选归园哪是选价格,是选"让思念落地"的方式:如果亲人爱安静,就选树葬区的深处,那里有竹林挡着人声;如果亲人爱热闹,就选花葬区的入口,能闻到路过的桂香;如果怕自己没时间常来,壁葬区有电子祈福屏,能远程点一支蜡烛,看火焰在屏幕上跳动,像极了从前家里的台灯。
黄昏时我坐在门廊的石凳上,看夕阳把整个园区染成橘红色。保洁阿姨抱着扫帚路过,指了指不远处的梅树:"那棵梅树是去年一位留学生选的,他说妈妈生前最爱读陆游的诗,'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'。"风突然吹起来,梅树的枝桠晃了晃,落下几瓣早开的花,刚好落在我脚边。其实长青园的价格从来不是"买一块地",是买一个"能继续爱的地方"——当你站在刻着亲人名字的树底下,风穿过树叶的声音,就是他们在说"我在";当你蹲在花坛边摘一朵月季,花瓣上的露珠,就是他们落在你手心里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