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温泉墓园,很多人先想到的是西山脚下那片被松涛裹着的静谧——它不像传统墓园那样飘着烧纸的烟味,倒更像城市边缘一处藏得很深的“生命花园”。穿过入口的石拱门,两边的玉兰树正开着花,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,像给每一位来悼念的人铺了条温柔的路。

温泉墓园有多少墓地面积”,我曾问过墓园的老管理员张叔。他蹲在门房的台阶上,摸出旱烟袋抽了一口,说:“总共有200来亩地,可你看——”他抬手指向远处的松林,“那片松树林子占了30亩,是特意留的‘缓冲带’,人刚进来的时候,先闻闻松针的味,缓一缓再去看亲人。”末了又补一句:“真正埋人的地方,也就140亩左右——但够了,够装下这些年城里人的思念。”

张叔说的“埋人的地方”,其实分了两种模样。靠东边的生态墓区占了56亩,是一片铺着细草坪的坡地,每棵松树脚下都有一方刻着名字的小石板,面积不到1平方米。上次我去的时候,正好碰到一位阿姨在给父亲的“墓”浇水——那是一棵刚种了两年的侧柏,石板藏在柏树下,只露出“父亲大人安息”几个字。阿姨擦着额头的汗说:“我爸生前爱养花,现在让他守着一棵树,比挤在碑石堆里舒服。”而西边的传统墓区占了84亩,是更符合国人习惯的独立墓位,每块约1.5平方米,碑石是青灰色的,之间种着女贞和月季。春天月季开的时候,红色的花串垂在碑沿,倒把那些刻着“悼念”的文字衬得软了些。

温泉墓园有多少墓地面积-1

但更让我记住的,是墓园里那片占了10亩的纪念广场。没有高大的碑石,只有一面浅灰色的墙,墙上刻着所有逝者的名字——从2005年墓园建成到现在,每个名字都用金漆描过,阳光下闪着暖光。墙旁边是一排深棕色的长椅,我见过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大爷,连续三个周末都来这里,坐在第三张椅子上,面前摆着一个保温桶。有次我路过,他抬头对我笑:“我老伴爱喝小米粥,我熬了点带过来——她名字在第三排第十二个,你看。”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,“李淑兰”三个字在阳光下亮着,旁边的银杏叶正好落下来,盖在名字上,像老伴伸手拂了拂灰尘。

其实很多人问“温泉墓园有多少墓地面积”,骨子里是在问“这里能不能装下我对亲人的牵挂”。而墓园给出的答案,藏在每一寸土地的设计里:1平方米的草坪墓,装得下对父母的想念;1.5平方米的传统墓,摆得下父母生前爱喝的茶;甚至那片10亩的纪念广场,能装下所有说不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上周我再去,碰到一对年轻夫妻在生态墓区埋孩子的胎发,妻子摸着树干说:“妈,你当奶奶了。”风穿过松林,松针沙沙响,像婆婆在说“好”。

温泉墓园有多少墓地面积-2

离开的时候,张叔在门口喊我:“下次来带包瓜子,我给你讲那片松林里的故事。”我笑着应了,转身看玉兰花瓣落在脚边——原来温泉墓园的面积从不是冰冷数字,而是松涛里的每一声响、花瓣的每一次落,是每个来者都能找到的“思念的空间”。所谓墓地面积,不过是给离别留的温柔栖息地,让每一份想念,都有处可去、有处可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