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,说起长青园骨灰林,老人们大多能念叨两句——“就在朝阳区东边,离国贸不远,里面种了好多松树”。年轻人可能是帮父母打听时才注意到这个地方,但问得最多的不是“环境好不好”,是“那地方贵不贵?我能承受得起吗?”其实选墓地这事,最挠人的不是挑环境,是掏出手机算钱时的犹豫——毕竟要给亲人选个“长久的家”,既不想委屈了逝者,也不想让活人背上太重的负担。
长青园的费用其实分得挺清楚,主要是墓位费、管理费和一些个性化服务的钱。先说说最主要的墓位费,这得看你选什么类型的墓。要是喜欢生态葬,比如树葬或者花坛葬,把骨灰埋在树下或花坛里,立个小牌子纪念,大概3-5万就能拿下,这种既环保又省钱,很多年轻人愿意选。要是更倾向传统立碑,想要石材雕刻的墓碑、稍微大一点的穴位,价格就上去了,一般在10-20万之间,具体得看位置——靠里的、离主干道近的、风景好的位置,价格会贵点,就跟买房子挑楼层一样。然后是管理费,这个是按年收的,每年大概300-500块,主要用来维护园区的环境,比如浇树、打扫、安保这些,一般会要求一次性交10年或20年的,算下来也没多少。还有刻字费,要是墓碑上要刻名字、生平或者诗句,按字数算,一个字几块到几十块不等,比如刻个“先父某某之墓”加两句家训,大概几百块就能搞定。这些费用都是明码标价的,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,不会有“额外加钱”的情况,这点倒让人放心。
其实很多人纠结长青园的价格,说到底是没算明白“背后的成本”。首先是位置,长青园在朝阳区东坝乡,离市中心也就20多公里,开车半小时就能到,公共交通也方便,坐地铁14号线到将台站,再转公交433路就能直达。要是选远郊区的墓地,比如昌平、延庆,来回得花两三个小时,逢年过节祭扫,光路上就得折腾半天,时间成本其实挺高的。然后是环境,长青园是“骨灰林”,不是那种光秃秃的墓地,里面种了几万棵松树、柏树,还有成片的草坪和月季花坛,走进去像个小公园——春天有新绿,夏天有阴凉,秋天有松针落下来,很多家属说“每次来都觉得像陪亲人逛公园,不那么难受了”。再就是服务,园区有24小时安保,门口的保安认识不少常来的家属,会主动打招呼;定期会有工作人员给墓碑擦灰、给树浇水,要是家属没时间来祭扫,还能预约代祭扫服务——工作人员会帮着献花、擦墓碑、拍15秒的小视频发给你,费用也就一百多块,比自己折腾一趟划算多了。
要是拿长青园和远郊区的墓地比,价格确实高一点,但要是算“综合性价比”,其实挺实在的。比如同样是朝阳区的墓地,有的在王四营,位置更偏,价格却和长青园差不多;有的在孙河,环境好但没有公共交通,每次来都得开车。再说说惠民政策,长青园针对困难家庭有补贴——比如低保户、特困户,凭低保证或特困供养证,可以申请减免墓位费的10%-30%,最多能减30%,这样算下来,生态葬可能2万多就能搞定,也算给困难家庭减轻了负担。还有公益葬名额,比如遗体捐献者、烈士家属或者见义勇为牺牲人员,能免费获得生态葬墓位,不过名额不多,每年也就几十个,得提前跟园区预约。
其实到最后,“长青园费用高吗”这个问题,答案从来不是“高”或者“不高”,而是“你愿意为‘什么’付费”。我有个朋友,父母都是老师,生前喜欢逛公园,他给父母选了长青园的树葬——在一棵松树下,立了个刻着“桃李满天下”的小牌子,花了4万多。他说:“每次来也就20分钟车程,带杯父母爱喝的茉莉花茶,坐在树底下聊聊天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