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里总飘着野桂的淡香,这是林阿姨每年找天堂公墓的“暗号”。她总说,沿着清川河的河堤走,闻到那股似有若无的桂香,再拐进福宁路的巷口,就能看见公墓的灰瓦门楣。其实不用靠嗅觉——现在手机导航输入“天堂公墓”,跳出来的坐标精准得很,但她偏要守着这个习惯,像守着和老伴的秘密:“当年我们第一次约会,就是在清川河闻野桂味,他说‘以后要是找不到我,就找野桂味’。”

天堂公墓的具体地址是XX市XX区福宁路189号。它藏在城市的“呼吸带”里:北边挨着万亩生态林,风从松针间穿过来,带着松脂的清苦;南边的清川河绕着公墓流了半圈,河水清得能看见游鱼摆尾——去年夏天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河边,把碎饼干渣撒进水里,仰着头对妈妈说:“奶奶的鱼在这儿,她能看见我喂鱼。”朱红色的门柱上挂着铜制门牌号,“福宁路189号”几个字磨得发亮,是年年岁岁来扫墓的人摸的:有人摸“福”字,说“要让亲人沾点福”;有人摸“宁”字,说“希望他睡得安宁”,摸得字缝里都藏着暖。

天堂公墓的具体地址-1

找这个地址的人,各有各的“找法”。第一次来的年轻人总盯着手机屏幕,手指戳着导航说“怎么显示到了但没看见门?”卖花的阿婆就笑着指巷口的老槐树:“从树底下穿过去,走五十步,看见红马甲就到了。”公墓入口处总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——他们是附近社区的居民,每年清明都来帮忙:帮老人提沉重的祭品篮,给迷路的人指“第三区的樱花树在哪”,甚至会蹲下来帮小朋友系松开的鞋带。自驾来的人不用慌,公墓有两个停车场:左边是小型车,右边是大巴车,入口处的保安会举着牌子引导,连喇叭都不用按——大家都怕吵着里面的人。

其实福宁路189号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。保洁的张阿姨说,凌晨四点就会有人来,坐在门廊的石凳上等开门,手里攥着刚蒸好的包子——那是给去世的爸爸带的,爸爸生前最爱啃热乎的萝卜丝包子,说“咬一口能烫到心”。还有个穿中山装的叔叔,每年都要把地址抄三遍:“福宁路189号,松园区第三排第五号,碑上有朵玉雕的兰花。”他说:“我怕老了记不住,就天天写——这地址是我和女儿的‘约会点’,她走的时候才28岁,我要陪她一辈子。”

风又吹过来,带着野桂的淡香。林阿姨站在门牌号下,摸了摸“福”字,转身往里面走——她的老伴在松园区第二排,碑前的野菊花是上周刚摘的,还没谢。远处传来小朋友的笑声,是那个喂鱼的小姑娘,她举着一朵小蓝花跑过来,说:“奶奶,这花给你,爷爷会喜欢。”林阿姨接过花,闻了闻,笑着说:“对,你爷爷最爱的就是小蓝花。”

太阳升起来,照在福宁路189号的门楣上,照在每个人的脸上——这里没有悲伤的雾,只有思念的光,沿着清川河,沿着福宁路,一直铺到心里最软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