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安定门地铁站B口,总有几束白色百合混在上班的人流里——那是要去归山陵园的家属。四十多公里外的昌平山脚下,陵园的柏油路旁立着老槐树,树影里藏着他们最牵挂的人。而连接这份牵挂的,是那辆印着"归山陵园"字样的蓝白巴士。
归山陵园的班车线开了八年,像根细细的线,把市区的烟火气和山脚下的宁静连起来。最早的发车点选在安定门,因为这里是2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枢纽,后来又加了西直门、亚运村两个站点——都是老人常去的"熟地儿"。每周六日早8点,三辆班车准时鸣笛出发,沿着京藏高速往北,过沙河大桥后转进窄窄的乡道,四十分钟就能稳稳停在陵园的"思亲亭"旁。下午3点,导乘阿姨会举着小喇叭喊:"回市区的车要开啦",不管是刚摆好鲜花的张阿姨,还是第一次来的年轻人,都能踩着点上车。清明前两周更热闹,每天加开五班车,司机师傅说:"早早就预估了人流量,怕家属等得急。"
车上的细节比想象中暖。导乘的李姐做了五年,脸比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老板还熟——她记得常来的王大爷爱坐靠窗第三排,会提醒第一次来的家属"天堂园的台阶滑,扶着栏杆走",包里总装着创可贴和薄荷糖,遇到晕车的人就递上一片。车后排的行李架是特意加的,专门放家属带来的鲜花、水果和沉甸甸的思念,"以前有人把鲜花抱在怀里挤得花瓣掉,现在能好好捧着去见亲人",李姐擦着行李架上的灰说。
最让家属安心的,是司机师傅对路线的"门儿清"。归山陵园周围的乡道窄,偶尔会遇到农用三轮车,师傅总能稳稳绕过去;下雨时会提前把车停在避雨棚下,不让家属淋着;雪天更小心,会在轮胎上缠防滑链,"这路我跑了上千次,闭着眼都能开"。张阿姨是班车的"老乘客",以前每周去看老伴要倒三趟公交,"六点就得起床,拎着鲜花走半小时到公交站",现在坐班车直接到陵园门口,"省了俩小时,还不用拎重物"。有次她带了刚包的韭菜饺子,怕凉了,李姐特意把饺子放在司机旁边的暖风口,"到的时候还热乎,我给老伴摆上,说'这是你最爱的馅,坐班车带过来的'"。
其实这趟车,早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。负责调度的王经理说,以后想加开夜间班次——有些家属想在傍晚陪亲人"吃顿晚饭";还要做线上预约系统,"让家属不用提前去站点等,手机上就能查班次"。清晨的风里,班车引擎声响起,载着满车的思念往山脚下开。窗外的楼群变成绿树,乡道旁的野花开得正艳,张阿姨望着窗外,手里的百合在风里晃了晃——对于牵挂着山那边的人来说,这趟车,就是最温暖的归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