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的上海街头,总能看见攥着菊花的人往郊区赶——惠灵山陵园藏在嘉定的绿树里,离市区不算远,但公交转两趟要耗上俩小时,开车又怕堵在G15的高架上。这时候,陵园的通勤班车就成了很多人的"隐形拐杖",悄悄把"赶路"变成了"赴约"的前奏。
惠灵山的班车不是临时凑的,是跟了陵园五六年的"老伙计"。车是淡蓝色的空调大巴,座位铺着浅灰的布套,摸上去软乎乎的;行李架特意做了加宽,能塞下大束的白菊、纸扎的小房子,甚至老人亲手做的艾草青团——这些带着温度的祭品,不用再攥在手里挤地铁。司机师傅都熟得像邻居,看见拎着大袋子的阿姨会主动搭把手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还会把车停得离站台更近一点。
其实路线没想象中复杂,市区就三个发车点,像撒在地图上的"便民桩"。浦西的老住户爱选人民广场地铁站1号口,清晨七点的风里,已经有几位老人坐在台阶上剥橘子,首班车准点出发,之后每半小时一班,直到九点;浦东的朋友不用穿越大半个上海,浦三路地铁站3号口的车7点15分第一班,半小时一班的节奏,刚好赶得上陵园开门;闵行、松江的家庭可以选莘庄地铁站北广场,7点25分发车,晚10分钟,却能少走两公里路。从市区到陵园大概40分钟,不堵的话,还能看见路边的桃树开着粉花,像给怀念的路铺了层温柔的底色。
返程的时间要盯紧——陵园的班车10点开始往回发,每半小时一班,最晚到12点。要是想多陪亲人坐会儿,比如擦完墓碑再蹲下来,把去年埋在土里的桂花糕挖出来看看(其实早化了,但老人总愿意守着),也能选下午的车:1点半和2点半各有一班,不过得提前跟司机打个招呼,免得车走了才着急。
还有几件小事要念叨念叨。第一,一定要提前10分钟到站点,班车不等人——上次有个阿姨晚了两分钟,追着车跑了半条街,司机师傅虽然停了,但她喘得直拍胸口,看着都心疼;第二,带好身份证或者陵园的祭扫证,有时候人多,司机要确认是去祭扫的家庭;第三,别带太沉的东西,比如那种比人还高的纸扎别墅,虽然心意重,但车上放不下,不如换成一束清菊,更环保也更省心。对了,节假日比如清明、冬至,班车会加开早班,6点半就有车,要提前一天查陵园的公众号,别跑空。
其实选班车的人,图的从来不是"快",是"稳"——不用怕找不到停车位,不用怕导航导错路,跟着熟悉的路线走,连风的味道都像去年。司机师傅会在快到陵园时说"前面转个弯就到了",下车时会提醒"台阶滑,扶着栏杆走"。祭扫本来是件让人心里发沉的事,可当你坐在班车上,看着窗外的树影掠过,听着邻座的阿姨聊"去年我家阿爸还跟我一起坐这班车",突然就觉得,怀念不是沉重的负担,是带着温度的旅程——而这趟车,刚好把你送到了"想念"的门口。
下次去惠灵山,不妨试试班车吧。提前十分钟到站点,找个靠窗的位置,把菊花放在腿上,风从窗外吹进来,带着郊区的青草香——你看,连风都在帮你,把心意慢慢捎给天上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