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白陵园坐落在北京通州潮白河畔,沿着河岸的垂柳往里走,就能看见这片被绿树裹着的园子——风穿过柏叶的沙沙声,远处潮白河的流水声,偶尔掠过的鸟叫,把陵园的肃穆揉成了温柔的背景。很多第一次来的人都会问:“这里有多少墓地和墓碑?”其实答案不在冰冷的数字里,而在每一棵树下、每一片草坪、每一块刻着名字的石头里。

从规划上看,潮白陵园的墓区像一块被分成两部分的拼图:一边是传统葬区,一边是生态葬区。传统葬区是大家更熟悉的模样——排列整齐的墓穴,每排之间种着松柏,既隔出了私密空间,又让整个区域有了生机。这里的墓穴有单穴、合葬穴,还有少量家族墓,目前投入使用的约有八千到一万座。而生态葬区是近几年慢慢“长”出来的——树葬区的柳树和国槐下,藏着一个个生命的归处;花葬区的花坛里,骨灰与泥土混在一起,上面开着月季、菊花;草坪葬区则是把骨灰埋在草坪下,只用一块小石板做标记。目前生态葬区已经有三千余个墓位,而且还在慢慢扩大。

墓碑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的“桥”,潮白陵园的墓碑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。传统葬区的墓碑多用水磨花岗岩或汉白玉,材质扎实,能经得住北京的风风雨雨。有的墓碑刻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,像一句轻轻的问候;有的刻着对联,福泽后代”“寿与天齐”,藏着家族的期待;还有的刻着家训,诚信立人”“耕读传家”,把家族的根留在了这里。生态葬区的“墓碑”则更像自然的一部分——树葬区的墓碑是挂在树干上的小金属牌,刻着“爸,您爱的树长高了”;花葬区的墓碑是嵌在花坛边的青石板,刻着“妈,您的花更香了”;草坪葬的墓碑是平放在草地上的圆石块,只有拳头大,刻着名字,像逝者悄悄藏在草坪里的小秘密。

潮白陵园有多少墓地和墓碑-1

在陵园工作了十年的王姐,从来没把墓位数量当回事。她每天的工作是接待来选墓的人,陪扫墓的人聊聊天,或者给新来的树葬区浇浇水。“上周有个小伙子来选墓位,他说爸爸生前最爱钓鱼,问我‘有没有靠近河边的位置?’我带他去了生态葬区的柳树下,告诉他‘你爸可以每天看潮白河的鱼,像生前那样’。小伙子哭着说‘对,这就是我爸要的’。还有个阿姨来扫墓,她给妈妈的墓前摆了一碗红烧肉,说‘妈,您生前最爱的红烧肉,我做了您最爱的口味’。”王姐指着不远处的墓位说,“你看那个墓前的象棋,是老先生的儿子每周来摆的,老先生生前是象棋队的队长,儿子说‘爸,我每周都来陪你下一盘’。还有那边的多肉,是小姑娘给妈妈种的,妈妈生前爱养多肉,小姑娘说‘妈,你的多肉在这里长得胖嘟嘟的’。”这些细节比数字更动人——每一个墓位都是一份牵挂,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段未说完的话。

现在的潮白陵园,还在慢慢“生长”。生态葬区的面积在扩大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生命融入自然;传统葬区的墓碑也更个性化了,有的年轻人把逝者的照片做成浮雕刻在墓碑上,有的刻上逝者的口头禅,吃嘛嘛香”“开心就好”。王姐说:“我们不是在卖墓位,是在给生命找个温暖的家。你看这满园的树,满园的花,满园的牵挂,哪一个不是比数字更重要的东西?”

风又吹过潮白河畔的柳树,吹过墓前的象棋,吹过花坛里的月季,吹过每一块刻着名字的石头。数字从来不是答案,答案是“安心”,是“牵挂”,是“爱从未离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