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清明前后,总能接到几个朋友的电话——“你知道炎黄陵园具体在哪儿吗?想带孩子去看爷爷,去年的路线记混了”。其实不止清明,平日里也有不少人打听这个藏在昌平的陵园,不是因为它有多热闹,而是它的名字里裹着中国人最念旧的情,连地址都沾着点烟火气的实在。
炎黄陵园的具体位置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东侧。说秦城村可能有点陌生,但提京密引水渠大家就熟了——沿着引水渠往北走,过了兴寿镇政府两公里,路边的“炎黄陵园”指示牌会先跳进眼里。要是开车,导航直接搜“炎黄陵园”就行,入口处有片银杏林,秋天叶子黄得像撒了金,风一吹就飘着细碎的光,特别好认。我第一次来是去年秋天,跟着导航绕了点小弯,刚好碰到陵园的老周在门口值班,他笑着指了指远处:“看那烟囱,砖红色的,顺着走准没错。”原来不远处有个老砖厂的烟囱,成了比导航还灵的地标,像个守着路口的老邻居。
要是坐公共交通也方便。地铁5号线到天通苑北站,转昌59路公交到秦城村站,下车往东边走五百米,就能看见陵园的红门。记得陪长辈来的时候,公交车上碰到个阿姨,手里攥着个布包,里面装着给老伴的桂花糕,她说:“我眼神不好,可记着这站——下车能闻见水渠的味儿,跟家里的井水管一个味儿。”果然,刚下车就听见引水渠的流水声,混着路边桃树的花香,连风都带着点老家的暖。
进了陵园才懂,这地址选得有多巧——背靠着燕山余脉,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农田,春天有桃花开得满坡,秋天能闻见玉米地的香。陵园里种了不少侧柏和国槐,树影里藏着“松涛路”“桃花坡”这样的名字,每排墓碑之间都留着宽宽的步道,像小区里的林荫路。有次碰到保洁的李姐在扫落叶,她主动走过来:“要找2区3排吧?往左边转,第三个路口有棵老槐树,树底下就是。”原来她记着每个常来的人的路线,比手机导览还贴心。
其实大家打听的从来不是“地址”这两个字。张姨记不得去年的路线,记的是爷爷教她写“炎黄”时沾着墨汁的手指;年轻人找的不是某个坐标,是想给父母选个“能听见鸟叫、能看见庄稼”的地方;连留学生回来都要问清楚,说“要带国外朋友看看,这才是中国人的根”。炎黄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是把“家”种进了山水里——顺着引水渠走,跟着烟囱找,红门里有熟悉的花香,有懂你的人,连风都在说“没错,就是这儿”。
那天离开的时候,看见门口有个小姑娘蹲在银杏树下捡叶子,她举着叶子对妈妈说:“这个要夹在笔记本里,下次来就能找到奶奶的墓啦。”风把叶子吹起来,飘向远处的农田,飘向引水渠的方向。原来最好的地址,从来不是记在手机里的坐标,是刻在心里的——顺着流水,跟着烟火,就能摸到最暖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