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林阿姨正盯着手机里的导航发愁。她要去天慈墓园看老伴,三年前搬了新家,从前熟得闭着眼都能走的路,如今成了缠在指尖的细线——上次来还是去年清明,雨下得大,她跟着人群走,倒没记清具体怎么走。

其实天慈墓园管理处的地址很好找,就在城市东郊的翠屏山脚下,XX区XX路XX号。沿着XX大道往东开,过了第三座跨河桥,就能看见路边立着米白色的石牌,上面刻着“天慈墓园”四个鎏金大字——那是管理处的入口指引。石牌旁边的竹林里藏着条青石板路,踩上去有细碎的声响,像极了老伴从前拉二胡的调子。如果坐公交,选XX路到“翠屏山站”下车最方便,往南走800米,路过卖糖葫芦的王大爷摊儿(他总说“去墓园的吧?慢点儿走”),再穿过一片竹林,就能看见管理处门口的老槐树了。地铁的话,XX号线到XX站,3号口出来有墓园的接驳车,司机陈师傅认识每一位常来的老人,总会把车停得离台阶近些,说“阿姨慢点儿,我扶你”。

管理处的院子不大,却像个藏着暖的小盒子。门口的老槐树有三十多年了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塞的玻璃弹珠,树桠上挂着管理员李叔绑的便民伞——总有人忘了带雨具,李叔就把家里的旧伞都拿来了,伞面有些褪色,却能挡住一整个雨天的凉。进去是间亮堂的办公室,墙上挂着墓园的平面图,红笔标着各个区域的位置,桌上摆着茶水和一次性纸杯,值班的张姐总把水壶焐在暖气上,说“先喝口热的,有啥问题慢慢说”。上周有个小伙子来查爷爷的墓位编号,急得满头汗——他爸走得早,只记得爷爷的墓在“松涛区”,却忘了具体排号。张姐翻了三遍档案才找到,原来爷爷的名字里有个“珄”字,登记时写成了“生”。小伙子握着档案袋,眼眶红红的说“我就记着爷爷喜欢吃桂花糕,今天终于能找到地方了”,张姐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块自己做的桂花糕,递过去说“拿去吧,你爷爷肯定喜欢”——那桂花糕的香气,飘得满屋子都是,像极了秋天的风。

天慈墓园管理处地址-1

来找地址的人,哪是找一串数字呢?是林阿姨要给老伴带的橘子(他从前总说“翠屏山的橘子甜”),是小伙子要给爷爷放的老唱片(《二泉映月》,爷爷从前总拉),是王奶奶要给女儿带的织了一半的毛衣(“她走的时候,毛衣还差个袖子”)。管理处的人都懂,所以他们把地址写成了“翠屏山下的老槐树旁”,把路线画成了“过了跨河桥的竹林边”,把每个来问地址的人,都当成了要去见亲人的孩子。

要去天慈墓园的话,记得先打个电话确认——管理处的电话是XX-XXXXXXX,尤其是清明、冬至这样的日子,人多的时候可能需要排队;第一次去要带好身份证和墓位证,管理处可以帮忙打印彩色路线图,标着每一个转弯的地方;冬天有暖宝宝,山脚下风大怕老人冻着;夏天有驱蚊水,竹林里的蚊子爱咬穿短裤的孩子。最贴心的是,管理处的人总说“找不到就问,路边的清洁工、卖水果的阿姨,都知道天慈墓园的路”——这座墓园的地址,早刻在附近每个人的心里了。

天慈墓园管理处地址-2

风里的桂香更浓了,林阿姨终于摸到了老槐树的树皮。她笑着掏出橘子放在树洞里(像从前老伴陪她逛公园时那样),张姐从屋里走出来,递过一杯热茶说“阿姨又来看叔叔啦?松涛区的桂树开了,我带你过去”。林阿姨接过茶,热气模糊了眼镜,她望着远处飘着桂香的墓园,轻声说“对,他就喜欢这个

天慈墓园管理处地址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