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6点的风裹着梧桐叶的碎影,落在幸福里小区门口的石阶上。王阿姨把装着桂花糕的纸包往怀里拢了拢,抬头看了眼公交站牌——第三根杆子上贴着张褪色的红纸条,写着"归山陵园班车点"。再过三分钟,那辆熟悉的淡蓝色中巴就要到了,她摸出手机给隔壁的李婶发消息:"我到了,你慢点儿,司机小周会等。"

常有人问归山陵园的班车怎么坐,其实不用翻复杂的表格,跟着老住户的脚步走就对了。陵园目前有三条固定线路,像串起珍珠的线,把老城区的烟火气和山上的青松连在一起。最热门的1号线从市立医院公交枢纽出发,沿着解放路往北,会经过幸福里、阳光花园、世纪新城这几个住满老邻居的小区。早班车6:30准点开出,司机小周会提前绕到站点转一圈,看见拎着重祭品的老人,就停稳车下去帮着提;晚班车16:00从陵园返回,刚好赶上接孙子放学的点。第二条是地铁接驳线,从2号线终点站出来,覆盖新城区的碧水湾、翡翠城,适合周末过来的年轻人——毕竟比起找半小时停车位,坐地铁转班车要省心得多。还有条专门给独居老人开的3号线,起点在建国路老年活动中心,每周三、六各一班,司机师傅会提前一天给常坐的老人打电话:"张叔,明早7点我在门口等,您别忘带降压药。"

坐过这趟车的人都知道,班车不是冷冰冰的交通工具。车上的扶手裹着绒布,是去年冬天司机们凑钱买的;后排座位底下放着几个折叠伞,雨大的时候总能看见有人默默拿起来,下次再悄悄放回去;甚至连矿泉水都是温的——司机小周说,"老人喝凉的容易闹肚子,我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车场,把水放在发动机上温着。"上个月王阿姨拎了袋很重的苹果,小周帮着搬上车时,苹果滚了一地,周围的乘客都弯腰捡,有人开玩笑:"这苹果是给老陈叔带的吧?去年他还帮我修过收音机呢。"车厢里的笑声撞在车窗上,把外面的风都染暖了。

要论坐班车的门道,老人们比谁都清楚:周末和清明、冬至要早到10分钟,不然站点会排起长队;如果带了大束的菊花或者纸扎的灯笼,得提前给陵园服务热线打个电话——138-XXXX-XXXX,接线员会告诉司机留好行李架的位置;还有,别忘带件薄外套,山上的风比市区大,下车时裹上刚好。张阿姨坐了三年班车,从来没错过时间:"去年冬天我感冒发烧,小周把车停在小区门口,扶我上去还递了杯姜茶。不是亲人,胜似亲人。"

归山陵园班车路线表-1

其实归山陵园的班车哪是简单的路线表啊?它是王阿姨手里温热的桂花糕,是李婶和老邻居碰着面时的寒暄,是小周帮老人提东西时弯下的腰。比起自驾找停车位的焦虑,坐班车的人总能慢悠悠把沿途的街景看遍:路过巷口的早点铺时,能闻到糖油饼的香;经过护城河时,能看见晨练的人在桥上打太极;等车开进陵园的盘山公路,风里就飘起松针的清苦,像极了故人们生前喜欢的茶。

上周六我跟着王阿姨坐了趟班车。车上有个刚工作的姑娘,抱着束白菊坐在角落,小声跟电话里的人说:"妈,我坐上班车了,司机说半小时到。"车快到陵园时,她突然站起来,对着窗外的山说:"爸,我带了你爱吃的橘子,甜得很。"司机小周把车速放慢了点,轻声说:"姑娘,前面有台阶,我帮你提。"阳光穿过车窗,落在每个人的脸上,像故人们温柔的手。

末了想说,如果你也想坐归山陵园的班车,不用查复杂的表格——去小区门口问穿蓝布衫的老人,去市立医院对面找贴红纸条的站牌,或者打那个138开头的电话。那些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