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裹着杨花飘进阳台,我抱着刚晒好的毛衣,忽然想起去年清明在通惠陵园的场景——门口排着弯弯曲曲的队,我攥着妈妈的照片,看着前面的人一点点挪,急得鼻尖出汗。今年早早就听朋友说,陵园开始预约祭扫了,赶紧跟着步骤约了周末的时间,倒比往年踏实了许多。
其实一开始我也犯嘀咕:不就是扫个墓吗?为什么要预约?直到上周末陪邻居张阿姨去,才真正明白这份"麻烦"里的心意。张阿姨的先生葬在陵园西北角的柏树林里,去年清明她四点就起来,坐公交转地铁,到了门口还是排了四十分钟队,累得扶着栏杆喘气。今年提前三天预约,我们九点到的时候,直接刷身份证进园,门口的工作人员笑着指了指方向:"您约的时段人少,沿着玉兰路走,第三排就是。"园子里的玉兰开得正好,花瓣落在石板路上,没有往年的拥挤,张阿姨蹲在墓碑前,摸着照片轻声说:"老周,今年不用急着赶时间了,我陪你多坐会儿。"
说到预约的步骤,其实真的简单得像泡一杯茶。我是用微信公众号约的:打开"北京通惠陵园"的公众号,底部菜单里"祭扫服务"点进去,选"预约登记",填好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想要的日期和人数,再确认一下联系方式,提交就行。五分钟不到,手机就收到了短信,上面写着具体时段和入园须知——甚至还提醒我"当日气温12℃,建议穿薄外套"。要是家里有老人不会操作,打陵园的服务电话就行,上周我帮楼下李爷爷打电话,工作人员不但帮着登记了周日上午,还特意记了一句"老人腿不好,需要轮椅",说当天会在门口等着帮忙推。
除了预约,还有几个小细节得唠唠。陵园里不让烧冥币和纸钱,说是为了防火灾,也为了保持空气干净——但别担心,门口有个"以花代烧"的服务点,拿冥币能换一束新鲜菊花,我去年换了一束,花瓣上还带着露水,放在墓碑前,比烧纸更显心意。还有停车的事儿,陵园的停车场就那么大,要是开车去,建议早半小时到,或者干脆坐公共交通:地铁八通线到果园站,出来坐668路公交,两站就到门口,路上还能看路边的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的。
昨天整理抽屉,翻出妈妈以前织的藏青围巾,摸着上面的毛线结,忽然想起去年在陵园的场景——我把围巾放在墓碑旁,跟她说:"妈,今年我学会织毛衣了,给爸爸织了件灰色的,他说很暖和。"风把围巾的边角吹起来,刚好盖在旁边的菊花上,像她以前帮我整理衣领的样子。其实啊,祭扫从来不是什么"形式":不是烧多少纸,不是摆多少供品,是你记着那个人爱吃的桂花糕,记着跟他一起逛过的公园,记着要跟他说说这一年的小事儿——比如我终于学会了煮糖心蛋,比如楼下的小猫生了三只崽,比如爸爸的血压终于稳定了。
今年的清明,我已经约好了周六上午。打算早起点,去菜市场买一盒桂花糕(要那种撒着芝麻的,妈妈最爱的),再去花店挑一束白菊,花瓣要展得开的,像她笑起来的样子。然后坐地铁去通惠陵园,不用排队,不用着急,慢慢走到墓碑前,把桂花糕摆好,把菊花插在碑前的石槽里,跟她说:"妈,今年我没迟到,风很轻,花很香,我过得很好,你放心。"
通惠陵园的预约服务,说到底不是"麻烦",是给思念留一点"从容"。就像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公园,提前买好门票,我们就能慢慢逛——看金鱼摆尾巴,吃香草冰棍,把每一分钟都过得扎扎实实。现在换我来"提前准备",只为了能安安静静地跟她说说话,把心里的话慢慢讲,把没说够的思念慢慢续。
毕竟啊,想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,从来不是急急忙忙的"完成任务",是从容不迫地"享受回忆"。就像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