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工人文化宫站飘着豆浆香,张阿姨攥着温热的保温杯站在站牌下,不时抬头看手表——她要坐7点的班车去凤凰山陵园看老伴。这样的场景,每个星期都会在这个站点上演,连接着市区的烟火气和山上的宁静。凤凰山陵园在城郊的凤凰山上,盘山路绕着山转了七八道弯,对于没车的老人或者不想堵车的年轻人来说,班车成了最省心的选择。
常来祭扫的人都摸出了规律:陵园的班车分平日和周末两套时间表,像串起思念的线。平日早上7点准时从工人文化宫发车,第一站是幸福里小区东门(大概7点10分),接着是世纪广场北公交站(7点20分),最后在7点40分稳稳停在陵园正门口——刚好够你整理一下衣角,捧着花慢慢走上去。下午3点整,班车会在陵园门口等着,沿着原路返回,赶得上家里的晚饭。周末怕人多,特意加了一班:早上8点再加一趟,下午4点多增一班返回,就算起晚了也能赶上。
跑这条线的王师傅已经干了五年,脸晒得黑红,话不多却贴心。他记得张阿姨喜欢坐前排靠窗的位置,因为能看见山上老伴种的梧桐树;记得李叔每次都会带一盒卤豆干,分给车上的人;甚至记得陈奶奶的小孙子怕晕车,特意把通风口调到她那边。“上次清明,我从早上6点跑到下午5点,拉了四趟,”王师傅挠挠头,“大家都是去看亲人的,我慢点儿稳点儿,让他们能多跟亲人说会儿话。”
坐班车的小细节,老人们都传成了“经验”:不用提前预约,但节假日一定要早15分钟到——毕竟谁都想舒舒服服去见亲人,挤着站一路总不好;车上有陵园准备的免费矿泉水,放在前排小箱子里,拿的时候轻点儿,别碰倒别人的花篮;带重东西的话,司机师傅会帮忙放后备箱,下车别忘了提醒一声;要是临时赶不上末班车,别急,陵园门口有值班电话,打过去会帮你联系顺风车或者临时加的班车,绝不会让你孤零零留在山上。
上周跟张阿姨一起坐车,她抱着刚蒸好的艾草青团,透过窗户看着越来越近的凤凰山。“我老伴以前总说我骑车慢,现在有班车,二十分钟就到了,”她摸着布包上的补丁,声音软下来,“他要是看见我坐班车来,肯定会笑着说‘老婆子,这回不用累得直喘气了’。”车窗外的风裹着桂花香飘进来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。
其实班车的时间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而是藏在每一趟行程里的温柔。它记着每一个人的牵挂,记着每一次重逢的期待,记着山上的风、树下的影,还有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。如果你也想坐班车去凤凰山陵园,不妨早一点到站点,闻着豆浆香等车来——它会载着你的思念,慢慢驶进山上的宁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