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里还裹着些冷,我跟着朋友去金山陵园看他刚安葬的父亲。沿着石径往上走,两旁的松柏抽着新绿,偶尔路过几座墓碑,有的刻着简单的名字,有的嵌着全家福照片——风里没有想象中沉重的气息,倒像走进了一处藏着故事的园子。朋友忽然问:“你知道这儿的价格怎么算吗?”我愣了愣,才想起大多数人提起陵园,第一反应都是“贵不贵”,却很少认真想过,那些数字背后藏着什么。

金山陵园的山形像把打开的折扇,最靠近主峰的位置叫“福临区”,这儿的墓位能看见山下的湖泊,阳光从上午十点就铺过来,连墓碑上的刻字都泛着暖光——这样的位置价格自然高些,大概在12万到18万之间。往下走一点的“松静区”,挨着成片的马尾松,风一吹松涛声能盖过远处的车响,价格就降到了8万到12万。再往山脚的“竹韵区”,旁边是一片刚种了三年的竹林,新笋子顶着土壳儿往上钻,价格大概在5万到8万。除了位置,墓型也很重要:传统的花岗岩双穴墓,刻着缠枝莲纹,大概8万起;如果选那种带小花园的生态墓,能种自己带的月季或者菊花,价格要加2到3万;还有最近流行的树葬,就埋在松树下,只立一块小小的铜牌,才2万多——朋友说,他选了“松静区”的双穴墓,因为父亲生前爱听松涛声,“不是选最贵的,是选最像他的”。

我原本以为,陵园的价格就是买块地,但朋友带我去看了陵园的服务中心——里面有个小小的档案室,每座墓碑的主人都有一本“生命纪念册”,记着他们生前的爱好、爱吃的菜、最爱的歌;清明节的时候,工作人员会帮没时间来的家属扫墓碑,拍视频发过去;要是家属想给逝者过忌日,提前说一声,服务中心会准备好鲜花和蜡烛,甚至能帮忙放一段逝者生前喜欢的京剧。还有陵园的维护:每天早上七点,保洁阿姨会把每条石径都扫一遍,连松针都捡得干干净净;草坪每个月修剪一次,不会让草长得太高遮住墓碑;湖边的护栏每半年刷一次防锈漆,生怕有人不小心碰着。朋友说:“这些看不见的地方,才是价格里最实在的部分——不是买块地,是买个能一直陪着他的地方。”

离开的时候,我看见山脚下的公告栏里贴着价格表,明明白白写着每个区域、每种墓型的价格,没有隐藏费用。旁边有个来咨询的阿姨,指着“竹韵区”的价格问:“这个会不会太便宜了?”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阿姨,便宜不代表不好,竹韵区的竹林是去年才种的,等再过几年,竹子长得密了,比什么都好看。我们这儿没有‘低端’‘高端’,只有‘适合’——有人要面子,选贵的;有人要回忆,选像逝者的;有人要环保,选树葬。重要的是,每一个选择都能让家属安心。”我忽然想起朋友说的话:“价格从来不是衡量悲伤的标准,而是给逝者找个‘家’的成本——那个家要安静,要干净,要让活着的人想起他时,不是难过,而是觉得‘他在这儿,挺好的’。”

金山陵园的价格-1

下山的时候,风里飘来松脂的香味,我回头看了眼金山陵园,那些墓碑藏在松涛里,像一群安静的老人在晒太阳。原来关于陵园价格的问题,从来不是“多少钱”,而是“值不值”——值不值给逝者一个能匹配他一生的归宿,值不值让活着的人有个能安心想念的地方。金山陵园的价格表上,写的不是数字,是关于“好好告别”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