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车窗时,我刚跟着张阿姨走完灵山宝塔陵园的第三处园区。青石板路泛着浅淡的青苔色,两旁的侧柏像穿绿衫的守林人,站得笔直却不生硬——偶尔有松鼠从枝桠间窜过,惊落几瓣银杏,飘在脚边,倒添了几分活气。
张阿姨要给去世的老伴选墓位,预算在5万左右。我们先逛了颐安园,这是园区里最亲民的区域。浅灰色的迷你石碑嵌在草坪里,旁边种着一丛丛麦冬草,春天会开细碎的紫色小花。“这是生态墓,价格不到3万。”陵园的顾问小周介绍,“适合想要简单安葬的家庭,不占空间,打理起来也方便。”旁边的李叔叔正在选这里的墓位,他搓着手里的保温杯说:“我儿子在深圳工作,来回跑麻烦,这个墓位小,我平时自己能过来扫扫,不让孩子有负担。”
接着走到福泽园,这里是传统立碑区。汉白玉的碑身泛着温润的光,刻字用的金漆在阳光下闪着细光,每个墓位旁边都有半平方米的小花园。“这里的价格在5-8万之间。”小周说,“很多子女选这里,因为既有传统的仪式感,又能留个小空间给亲人。”张阿姨蹲在一个墓位前,摸着旁边的月季花枝:“我老伴生前爱养花,退休后每天都在阳台种月季,这里有小花园,我可以每年给他种一盆,刚好符合我的预算。”她转头问我:“你看,这个碑身的字是手工刻的吧?比机器刻的有温度。”小周点头:“对,手工刻字每字加50块,很多人愿意加这个钱,觉得像亲手给亲人写了句话。”
再往里面走是禅意园区,这里的墓位更私密。独栋的小院围着竹篱笆,里面种着罗汉松和紫竹,门口的石桌石凳泛着旧旧的光。“这里的价格15万起。”小周轻声说,“适合想要给亲人更私密空间的家庭。”我们路过一个小院,石桌上刻着棋盘,旁边放着半盒象棋。“这是陈先生给父亲选的。”小周说,“老人生前爱下棋,每次来祭扫,陈先生都会坐在这里下一盘,说‘爸,该你走了’。”风穿过紫竹,沙沙地响,倒真像有人在回应。
其实灵山宝塔的价格差异,藏在很多细节里。位置是最直观的——靠近祭祀广场的墓位贵10%,因为方便行动不便的家人祭扫;靠里面的位置虽然偏一点,但更安静,价格也低20%。材质也有讲究——汉白玉的碑身比普通花岗岩贵30%,因为密度高,不容易风化;刻字的工艺更是差别大,手工刻的比机器刻的贵一倍,因为每一刀都带着温度。还有服务,陵园提供免费的刻字、清洁,每年清明会帮忙摆上一束黄菊,这些隐性的服务其实也包含在价格里。
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陵园的影子拉得很长,风里依然飘着桂香。小周站在门口挥手:“其实选墓位不是选最贵的,是选最合心意的。”这句话突然让我想起,外婆在世时,我会帮她选最软的棉鞋,选最甜的橘子;现在选墓位,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,把这份心意延续下去。就像张阿姨选的福泽园,因为有老伴爱的月季;李叔叔选的颐安园,因为不让儿子有负担;陈先生选的禅意园,因为有父亲爱的棋盘。
灵山宝塔的价格表上,每一个数字都不是冰冷的——它是麦冬草的紫花,是月季的红瓣,是棋盘上的棋子,是家人的牵挂,是对亲人最后的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