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西北郊的山脚下,天寿陵园的风里总飘着松针和槐花香。很多人来这儿选墓地时,都绕不开一个问题——树葬和花坛葬,到底哪一种更合心意?其实答案从来不在“好坏”里,而在你心里关于“思念”的模样。
先说说树葬吧。天寿的树葬区藏在一片连成片的林子里,种的是侧柏、国槐、银杏这些能活上百年的树。去年春天我陪邻居张阿姨去看,她站在一棵刚抽新芽的侧柏前,手轻轻抚过树干上的纹路:“这棵树的样子,像极了老周生前种在阳台的那棵。”树葬的妙处,在于“生长”——骨灰会和树根周围的土壤混在一起,树慢慢长大,树干变粗,枝叶往天上伸,就像亲人的生命换了一种方式“活着”。你不用对着冰冷的墓碑说话,只要摸着树干,看它春天发芽、秋天落叶子,就像还能和他分享四季的变化。有次遇到位叔叔,每周都来给树浇一次水,他说:“我爸生前总说要种棵树给我留个念想,现在这棵树比我还高,每次来都觉得他在拍我肩膀说‘小子,浇透点’。”树葬的空间也不挤,每棵树之间留着够人站的距离,像给思念留了片“透气的地方”。
再讲讲花坛葬。如果说树葬是“慢下来的陪伴”,那花坛葬就是“开在眼前的生机”。天寿的花坛葬区挨着园区的花境,每个花坛都是用青石板围起来的小花园,里面种着月季、菊花、绣球这些四季能开花的植物。有次碰到一位姑娘,捧着刚买的绣球花蹲在花坛前换花,她把枯萎的月季拔出来,把绣球埋进土里,嘴里念叨:“妈,这次我选了你最爱的蓝绣球,你看花瓣多圆,像不像你去年生日我送你的那束?”花坛葬的特别,在于“鲜活”——骨灰会和花土混合,慢慢滋养花根,每一朵花开都是思念的“具象化”。你可以根据季节换花,春天放郁金香,夏天摆太阳花,秋天插波斯菊,每次来都像给亲人的“小花园”换了身新衣服。有位老先生说,他给老伴选了花坛葬,现在每天早上都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花骨朵,“我老伴生前总嫌我买的花不新鲜,现在我学会挑带露珠的了,每次把花插进去,就像她皱着眉头说‘这次算你过关’。”
其实树葬和花坛葬的区别,藏在“思念的形态”里。选树葬的人,大多喜欢“长长久久的陪伴”——树会一年年长大,像亲人从来没离开,你可以在树下放把椅子,坐会儿,聊聊天,就像以前在家的阳台;选花坛葬的人,更爱“热热闹闹的想念”——花会开了谢,谢了开,每次来都有新的颜色,就像亲人还在和你一起“赶季节”。天寿的工作人员说,两种葬式都有专人维护,树不会干死,花不会枯萎,你不用担心“照顾不好”,只要带着思念来就行。
上个月遇到位阿姨,她给父亲选了树葬,给母亲选了花坛葬。“我爸生前是林业工人,一辈子就爱种树;我妈是小学老师,总在教室后面养一排花。”她站在树葬区和花坛区的中间,望着两棵树和一片花说:“他们俩生前总拌嘴,一个说树比花好,能活一辈子;一个说花比树好,天天有新模样。现在倒好,在这儿凑成了‘林子里有花,花边上有树’。”
你看,树葬和花坛葬从来不是选择题,而是“把思念变成你熟悉的样子”。如果你的亲人爱种树,那就选树葬,让他的生命变成一棵能摸得到的树;如果你的亲人爱养花,那就选花坛葬,让他的思念开成一朵能闻得到的花。天寿的风里,树在长,花在开,所有的思念都变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