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朝阳区百子湾地铁站A口的梧桐树刚漏下第一缕阳光,张阿姨就攥着装着桂花糕的布包站在公交站旁——她的目光锁在不远处那辆印着"通惠陵园祭扫专线"的米白色大巴上,玻璃上贴着的橘色福字正随着风轻轻晃,像极了老伴儿生前总挂在阳台的那幅。"张阿姨,这边坐!"穿藏青制服的小李挥着手,拉开前车门时特意用手挡住门框,"我给您留了前排软座椅,腰不好别坐硬的。"
这是张阿姨第三次坐这辆班车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她倒了两趟地铁、挤了一辆公交,到陵园时已经累得直不起腰;现在好了,家门口的地铁口就能上车,小李还记着她爱喝温矿泉水,每次都提前把水放在座位旁的网兜里。"上次我带了孙子来,小李还帮着抱孩子,说'阿姨您扶好,台阶滑'。"坐在旁边的陈先生接过话,他的腰椎间盘突出是老毛病,上次来的时候小李特意把他安排在靠近过道的位置,"连脚垫都给我垫了两层,说这样腿能伸直。"
通惠陵园的班车像一张"活的便民网",把东城的天坛、朝阳的百子湾、丰台的方庄都串了起来。12个停靠点不是随便选的——住在方庄的王奶奶行动不便,班车就把点设在她楼下的公交站;在国贸上班的小吴总赶周末祭扫,公众号上的"定制预约"功能帮了大忙:前一天晚上填好写字楼地址,第二天早上七点半,师傅就准时停在楼下,还主动帮他把抱在怀里的百合放进后备箱,"别挤着花瓣,叔叔阿姨肯定喜欢鲜的。"从早上六点到八点半,每隔20分钟就有一班车驶出,像一群"便民候鸟",载着思念往陵园飞。
上个月的暴雨天,赵师傅的班车在半路上遇到了积水。他一边打双闪绕路,一边用手机连上车载屏幕直播路况:"前面广渠路积水30公分,我绕到京通快速,大家放心,最多晚15分钟。"坐在后排的李阿姨突然想起伞忘带了,急得直搓手——赵师傅从后备箱掏出一把淡蓝色的折叠伞,伞面印着小小的陵园logo:"阿姨您拿着,这是我们备的应急伞,下次来再还就行。"那天到陵园时,雨还没停,赵师傅举着伞把乘客一个个送到接驳车上,自己的后背全湿了,却笑着说:"这点雨算啥,只要大家安全到就行。"
车刚停稳在陵园门口,早有穿浅绿制服的工作人员等着。张阿姨攥着布包要下车,工作人员赶紧接过:"阿姨,我帮您拎,桂花糕别压碎了。"从班车停靠点到陵园入口的几百米路,铺着防滑的浅灰色地砖,两旁的冬青树刚浇过水,叶子上的水珠滴在脚边,像老伴儿以前给她擦鞋时弄湿的鞋面。"上次我带了轮椅来,他们还铺了临时坡道,"王奶奶坐在轮椅上,由工作人员推着走,"这路走得稳,像我老家的巷子里的青石板。"
下午三点,返程的班车里飘着淡淡的桂花糖香——小李给每位乘客都塞了一颗,说"是陵园食堂做的,甜而不腻"。张阿姨攥着糖纸,望着窗外掠过的树影,轻声说:"以前怕来陵园,怕折腾,现在有了这班车,像有人陪着我去看老伴儿。"旁边的陈先生点点头,手里摸着腰椎处的靠垫:"可不是嘛,这班车不是车,是条'连心线',把我们和里面的人连在一起。"
车轮缓缓驶出陵园,窗外的桂花香越来越淡,但车厢里的温暖却越来越浓。那些关于思念的故事,就藏在温矿泉水的温度里,藏在预留的软座椅里,藏在暴雨天的一把伞里——通惠陵园的班车,不是交通工具,是一双温柔的手,轻轻托着每一份思念,稳稳地,往心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