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小棠去西静园选墓。车刚过海淀西山口的公交站,就能看见园区的青瓦门楣,门两边的松柏像守着门的老伙计,枝桠碰在一起,漏下细碎的阳光。风里裹着松脂和桂香,倒不像是去选墓,更像去赴一场和故人的温柔约会。西静园藏在西山脚下的林子里,是北京少有的“靠山面林”的公墓。园区里的树比楼还多——东侧是两排几十年的银杏,秋天叶子黄得像撒了金;西侧是玉兰树,春天开得满树雪似的;山脚下的松柏林更密,连风穿过都慢了半拍。小棠说,她妈生前最爱的就是西山的树,以前周末总拉着她去爬香山,说“等我走了,就找个有树的地方,不用太大,能听见风就行”。进了接待室,工作人员拿出园区地图,指着上面的色块跟我们讲价格。原来西静园的墓位价格没那么玄乎,都是跟着“位置、面积、材质”三个词走的。最接地气的是东侧银杏区的经济型墓位,价格在10万到15万之间,每个墓位大概1平米左右,墓碑是青石板刻的,刻字的时候师傅会用金粉描边,阳光下亮得温和。小棠蹲在地图前,手指抚过银杏区的标记:“就这儿吧,我妈肯定爱——去年秋天我们还在银杏树下拍过照,她穿红毛衣,站在叶子里笑,像个小姑娘。”再往上是山边的舒适型墓位,价格15万到25万。位置挨着西山的缓坡,站在墓前能看见远处的玉泉山塔,像搁在蓝布上的笔。墓碑材质换成了汉白玉或者米黄玉,有的还带个小平台,能放妈妈生前爱的瓷杯。工作人员说,这区的墓位卖得最快,很多人就是冲“能看山”来的——“老人总说‘靠山稳’,选这儿像给他们找了个踏实的后盾”。更私密的是精品型墓位,价格在25万以上,大多是独立的小庭院,有自己的绿植和石桌。小棠凑过去看照片,里面的庭院种着月季和薄荷,石桌上还摆着陶制的小花瓶。工作人员说,这种墓位能根据家属需求改布局,比如有的家属要种一棵妈妈生前养的月季,有的要放个石凳,“就像把家里的小院子搬过来,故人住着习惯”。其实最让小棠松口气的,是西静园官网的价格透明。去之前她就查过官网,每个区域的价格区间、包含的服务——20年的管理费、墓碑刻字、第一年的绿化维护、清明的免费鲜花——都写得清清楚楚,连“如果要加刻名字怎么收费”都标了。接待的大姐笑着说:“我们官网每周一更新价格,有变动第一时间挂出来,绝对不会让你跑过来‘踩坑’。你看这上面的数字,跟我现在说的一模一样。”离开的时候,我们坐在园区的玉兰树下。风把花瓣吹到小棠手心里,她捧着花瓣轻声说:“我以前总怕选墓是件‘残忍’的事,现在才明白——这是给妈妈找个能继续‘住’得舒服的地方。西静园的价格里,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能让我安心的‘踏实’:我知道她在这儿,有树陪,有风听,有我每年春天带过去的玉兰花瓣。”太阳快落山的时候,我们往门口走。回头看,银杏叶在风里飘,玉兰花瓣落在墓道上,连墓碑上的刻字都染了暖光。小棠掏出手机,对着银杏区拍了张照,发给微信里“妈妈”的对话框:“妈,我给你选了个能看银杏的地方,等秋天,我带糖炒栗子过来,咱们一起吃。”风里传来松涛声,像谁轻轻应了一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