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的清明前,万安公墓入口的玉兰花刚打苞,老销售李姐就把咨询台的茉莉花茶换成了温的——她知道,接下来的半个月,会有无数人攥着纸巾、带着照片来问“价格”。作为在北京做了10年殡葬销售的“老人”,她对2015年的万安价格记得比自家存折还清楚:那年的风里都飘着“涨”的味道,但万安的价格却像西山的树,稳得让人安心。
说起2015年的墓型价格,李姐的手指会不自觉敲桌子——那是她当年记台账的习惯。传统立碑是最火的,年初起步价3万元,尺寸大多是0.8米宽、1.2米高的花岗岩,刻字加500块;到了年底,起步价悄悄涨到3.5万,理由是“石材进价涨了10%”。但就算这样,还是有客户凌晨来排队——有位中学老师攒了半年工资,就为给去世的母亲买套“带松枝雕刻”的立碑,说“妈妈生前最爱养松树”,那套碑要5.8万,他咬着牙刷了信用卡。
生态葬在2015年才算真正“破圈”。李姐记得夏天的一个下午,来了个穿连帽衫的小伙子,红着眼眶问“有没有能埋在桃树下的地方”。万安的树葬区在西北角,每棵桃树对应一个穴位,价格1.2万元,送一块刻着名字的小铜牌。小伙子蹲在桃树下摸了摸树干,立刻订了:“我妈生前总说‘等退休了要种一片桃林’,现在也算圆了她的梦。”还有壁葬,在“福寿阁”的二层,每格只要8000块,不少独居老人自己来订,说“不给孩子留负担,祭拜也方便”。
为什么2015年的万安价格能“站得住”?老客户张叔的话最实在:“万安不是普通公墓——李大钊先生在这,朱自清先生在这,连门口的石狮子都有70年历史。”再加上地理位置好,离市区只有20公里,开车半小时就能到,对习惯“常来看看”的北京人来说,这比什么都强。更关键的是那年的市场环境:2015年北京刚修订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要求“节约土地”,万安作为试点,把生态葬价格压得很低,反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;而传统立碑因为“稀缺”,价格自然稳中有升——毕竟“能在名人隔壁占个位置”,对很多人来说是种“心理安慰”。
李姐至今还留着2015年的客户登记本,里面夹着几张便签:3月12日的客户是位护士,备注“要刻‘白衣天使’”;7月20日的树葬客户,后来每年春天都来浇花,说“妈妈的桃花比去年艳”;11月5日的壁葬客户,是位退休工人,说“终于给老伴找了个‘能晒太阳的地方’”。那些数字不是“价格”,是一个个家庭的“牵挂清单”——比如3万元的立碑,可能是小夫妻凑了三个月的房贷余钱;1.2万的树葬,是儿子对妈妈的“未完成的承诺”;8000块的壁葬,是老人对子女的“最后体贴”。
现在再回头看2015年的万安价格,像翻开一本旧日记:那年的3万,能在五环外买一平米房,也能在万安买个“有山有水有故事”的归宿。有次李姐遇到当年的树葬客户,小伙子已经结婚生子,抱着孩子站在桃树下说:“我告诉孩子,这是奶奶的树——2015年的时候,爸爸用攒了半年的年终奖,给奶奶买了这片桃花。”那一刻,李姐突然明白:2015年的万安价格,从来不是“商品标签”,而是“爱的标价”——它标着一个家庭的不舍,标着一个子女的心意,标着一个老人的体面。
2015年的风早就吹过了,但万安的玉兰花每年都开,桃林的花每年都艳。那些当年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