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的秋意总是裹着桂香来的,等沪宜公路旁的桂树飘起金碎儿,静安墓园的香樟树就开始落叶子了。顺着青石板路走三百步,爬着常春藤的铁门后,红漆写的"如意区"木牌撞进眼里——字里都浸着桂香,软乎乎的。
如意区的布局像一把展开的如意,中间绕着条小水渠,渠边是月季和绣球,每几步就有个石亭,石凳磨得发亮,常有老人坐着晒太阳,说"比家里阳台还暖"。设计师说,这儿不是"墓园",是"思念的花园"——墓道宽度刚好容三个人并肩走,像小时候跟父母逛公园,挤着胳膊肘的样子。
常有人问如意区的价格,其实它更像邻居阿姨晒的棉被,透着生活的实在。单穴立碑用安徽汉白玉,激光刻字(想手书也成),8万到10万;双穴选山东芝麻白,碑顶雕小云朵,12万到18万;生态葬比如树葬、花坛葬,3万到6万就够。负责销售的王姐说,好多人选墓不看数字,看"眼缘"——有姑娘选了水渠边的碑,说"我妈生前爱浇花,这儿的水流声像她拧水龙头的样子"。
如意区的价格里藏着不少"看不见的事"。园丁每天绕三圈,把落叶扫成小堆,扶直歪掉的月季;清明时帮没时间来的家属摆白菊,拍照片发过去;还有免费的"思念课堂",教写悼念的话,帮着调整心情。去年选树葬的老先生说:"我算过账,这儿的人把树照顾得比我好,省下来的钱够买老伴爱吃的枣子——值。"
离开时看见渠边的木芙蓉开着粉花,旁边墓碑刻着"我们的家在花香里"。忽然懂了,如意区的价格从不是数字游戏。它是子女给父母的"最后一个家",是家人留的"能晒到太阳的思念",是快节奏里慢下来的港湾。就像王姐说的:"来这儿选的不是地,是'如意'——愿思念长得很慢,很慢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