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我陪长辈去凤凰山陵园祭扫,山脚下的玉兰刚谢,新绿的枝叶裹着些未散的纸灰味。陵园入口的咨询处围了三五个穿黑衣服的人,其中一位阿姨攥着手机问:“你们说的生态树葬,到底多少钱?我儿子说要环保,可我怕太便宜了委屈他爸。”工作人员笑着递过一杯温水,翻开手里的价目表——这一幕,倒让我想起最近常有人问的“凤凰山陵园价格到底怎么算”。
其实凤凰山的价格像山上的台阶,一步步铺得清楚。最便宜的是山后松树林里的生态葬区,没有独立墓碑,骨灰埋在树下,立一块小铜牌刻名字,连三年树苗养护费算下来,1.2万到1.8万就能搞定。去年帮朋友问过,她选了棵马尾松,说“爸爸生前爱下棋,松树下能凉快点”。往山前走是传统墓区,大多是双穴花岗岩卧碑,步道两侧的位置方便祭扫,价格3万到5万;湖边的景观位能看见山脚下的水库,风里飘着湖水的腥甜,价格会涨到6万到8万。再往上的高端区是带独立庭院的景观墓,用汉白玉碑,能定制石桌石凳,价格15万往上,去年有位老人选了梅花园里的墓,说“老伴爱画梅,这下能天天守着花了”。
为什么价格差这么多?蹲在台阶上和打扫的阿姨聊天,她指着不远处的墓区说:“你看那排靠近主路的,扫墓不用爬台阶,推轮椅也方便,能不贵吗?还有那碑,白花花的是汉白玉,比花岗岩贵一倍,因为能刻细花纹——你看那户的碑上刻了龙凤,是工匠手工雕的,光工费就三千。”除了这些,陵园的服务也藏在价格里:市区地铁站有免费接送大巴,疫情期间有代祭扫服务,工作人员会帮摆鲜花拍视频;每年清明还有免费法会,提供香烛——这些没写在价目表上的,其实也是让家属安心的“附加值”。
我问过一位工作五年的大姐,选墓有技巧吗?她摸了摸工作牌说:“先定预算,预算紧选生态葬,现在年轻人都爱这个,说‘归回自然’;想舒服点选湖边景观墓,风吹过来有湖水味;讲究面子选高端庭院墓,但得提前半年问,热门位置早没了。”她还提醒,别光看数字,要问清楚额外费用——比如刻字费、管理费,凤凰山管理费每年300块,十年一交,这点倒实在。
离开时,我看见早上咨询的阿姨跟着工作人员往山后走,她手里捧着布包,里面是丈夫生前的老花镜。风掀起她的衣角,吹过松树林里的铜牌,那些小小的名字在阳光下闪着光。其实凤凰山的价格表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每家人对亲人的心意:有人选便宜树葬,是想让爱人守着喜欢的树;有人选贵的景观墓,是想让父母多看一眼湖水;有人选普通步道墓,是觉得“离入口近,我能常来”。
说到底,选墓不是选最贵的,是选让自己安心的——就像凤凰山的山风,不管吹过哪片墓区,都是一样的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