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的北京顺义,潮白河畔的芦苇还沾着晨露,通惠陵园的柏油路刚被打扫干净,偶尔有鸟雀落在新种的冬青丛里——这是很多老北京人记忆里“适合安放亲人”的地方。离市区40分钟车程的距离,既避开了城中心的嘈杂,又没远到让子女奔波,那一年,不少家庭把选墓的第一站定在了这里。
说到2018年的价格,通惠陵园的体系像一本“家庭需求指南”,把不同预算的家庭都装了进去。最接地气的是生态葬,树葬、花葬的价格大多在1.8万到3万之间——那会儿北京刚推行生态葬补贴,每单能减两三千,算下来比传统墓省了一半。有位张阿姨至今记得,她给父亲选的是树葬区的一棵银杏,2.2万的价格里包含了树苗养护费,销售姑娘说“以后每年来浇浇水,树长得越旺,就像父亲还在陪你”,她摸着小树苗的嫩枝,忽然觉得比立碑更踏实。
传统立碑墓是2018年的“主力军”,价格跟着位置走。靠近主路、能看见潮白河景的“景观位”,价格在6万到8万;要是选在墓区深处,挨着竹林的角落,3.5万到5万就能拿下。有个小伙子帮母亲选了主路旁边的位置,5.8万,他说“母亲生前怕黑,选个亮堂的地方,我来的时候能快点找到”。那会儿立碑的石材是花岗岩,刻字免费,字体可以选父亲生前爱写的楷书,销售会提前把样稿发过来,确认没问题再刻上去——这些细节让“买墓”这件事,多了点“给亲人布置家”的温度。
艺术墓在2018年算是“小众但用心”的选择,起步价10万以上,贵的能到15万。但愿意选的人大多图个“独一无二”:有对夫妻给爱书法的父亲定制了汉白玉碑,碑身刻着父亲写的《兰亭序》片段,旁边嵌了块瓷板印着他的书法作品,总价格12.8万。当时他们说“父亲一辈子都在写毛笔字,这样的墓才能配得上他的爱好”。那会儿艺术墓没有乱收费,设计费、石材费都列在合同里,连刻字的刀工费都明明白白,家属觉得“花得值”。
2018年的通惠陵园,最让人放心的是“透明”——管理费每年500元,一次性交20年总共1万,没有额外的杂费;选墓时销售会带着逛遍所有区域,不会藏着掖着偏远位置的低价墓;甚至连鲜花祭祀的点位都标好了,不用额外花钱。那会儿北京正在控豪华墓,通惠陵园把面积卡得很严,传统墓不超过1平米,艺术墓也没做夸张的雕刻,价格自然没虚高。
现在回头看,2018年的通惠陵园价格像个“时间胶囊”——生态葬的补贴还在,传统墓的价格没涨起来,艺术墓也没有后来的溢价。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,预算有限就选生态葬,想“体面点”就选景观立碑,想留个念想就做艺术墓,每一笔钱都花得对应着亲人的心意。而潮白河畔的风,依然年复一年吹着,2018年种下的银杏现在该有碗口粗了,那些刻在碑上的名字,正被树影轻轻覆盖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