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抱着奶奶最爱的百合走在炎黄陵园的银杏大道上,风卷着落叶刚好落在2018年选的那方墓前。五年前的春天也是这样的风——家里刚把奶奶的骨灰从殡仪馆接出来,我们揣着攒了半年的钱,踩着刚化的雪水跟在销售大姐后面,一笔一笔算着墓价。
2018年的炎黄陵园还没现在这么多新区域,主打的"生态墓区"分成三个板块。最热门的是中心湖旁的立碑区,青灰色石碑配汉白玉基座,每座占地约1.2平米。销售指着湖对岸说:"A区3.2万一座,阳光能照到下午三点;B区偏点但能看假山,要4.1万。"家里人蹲在墓前用手机照影子——奶奶爱晒太阳,选了A区最边上那座,刚好避开大树阴影,价格3.3万,比均价贵1000但大家都觉得值。
卧碑区在立碑区北边,石碑嵌在草坪里,统一2.8万。销售说这种适合喜欢低调的家庭,平时草坪整齐看不出痕迹,清明摆上鲜花才显眼。树葬区在东北角,那年刚种小油松,每棵树下挖小坑,铜制墓牌刻名字,只要1.5万。我们去时碰到个阿姨蹲在树底埋茶叶,说是给老伴放的:"树长大能陪着他,比石碑热闹。"
除了墓价,附加费用也得算清楚。刻字免费,最多16字,多一个加50块,家里选了奶奶生前写的"平安是福",刚好省了额外钱。管理费按墓价5%每年收,我们的3.3万每年要交1650块,销售说一次性交10年打9折,算下来省1650,家里干脆交了10年。保洁是免费的,每季度有人擦石碑,去年回去看石碑还干干净净像刚刻的。
现在回头看2018年的价格像道分水岭——之后土地资源越紧,价格每年涨10%-15%。去年陪朋友选墓,同样A区位置已经涨到5.8万,比2018年贵了快一倍。朋友拿着报价单叹气:"早知道当年跟你一起买就好了。"我想起当时销售说的"土地不可再生",那时觉得是推销,现在才懂每一寸土地都藏着"现在不选以后更贵"的现实。
其实2018年选墓时家里也纠结过:爸爸说选贵点别委屈奶奶,妈妈说要留钱给爷爷看病,最后是销售的话点醒我们:"选墓不是选贵的,是选对的——位置合心意,价格能承受,以后来的时候不心疼也不后悔。"所以选了A区那座银杏树下的墓,每年清明银杏叶落在石碑上,像奶奶的手摸着我们的头。
今年擦石碑时风里飘来松针香,想起2018年埋茶叶的阿姨。不管是立碑卧碑还是树葬,重要的是那方土地能安放想念。2018年的价格只是一串数字,背后的犹豫、算计、温暖才最珍贵——就像墓前的银杏叶,每年落一次,每次都带着当年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