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京郊昌赤路往北,过了十三陵的石牌坊,风里的槐花香慢慢淡了,换成松针和泥土的腥甜——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就藏在这道山褶里,背靠明代长城的残垣,面朝黄花城水长城的波光,连飞鸟都飞得慢些,像在怕惊扰了山里的安静。来这里问价格的人,大多是攥着手机来的,屏幕里存着市区公墓的报价,嘴角抿着,像在算一笔要紧的账。
其实九公山的定价像摊开的掌心,每道纹路都有温度。最便宜的树葬3万起步,选一棵已经扎根三五年的侧柏或油松,骨灰盒埋在树穴里,上面盖着腐叶土,再铺一层磨圆的小石子——园丁说这样不会让雨水冲坏土堆。碑是嵌在树干旁的青石板,也就手掌大小,刻上名字、生卒年,再添一句短话,陪长城看日落”,连刻工带养护费一起算进去。再往上是花坛葬,5万左右,把骨灰和干花瓣混在一起,埋进开满月季的花坛,碑是陶瓷做的小牌子,插在花丛里,每年春天园丁会换一批新的花苗,确保四季都有颜色。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立碑,8到15万不等,位置大多在山腰的平缓处,抬眼能看见长城的烽火台,碑是汉白玉或青石材,刻工比树葬细,师傅会照着家属的要求雕云纹、梅枝,甚至是故人喜欢的围棋子图案。
很多人觉得九公山比市区公墓贵点,但住过附近的村民都知道,这里的“贵”藏在看不见的地方。每天清晨五点,园丁老周会背着竹篓上山,把松针扫成小堆,倒在树穴里当天然肥料;山路的石阶裂了缝,工人会连夜用水泥补上,怕下雨滑着来扫墓的老人;清明的时候,纪念林会搭个蓝布棚子,免费提供菊花茶和素点心,还有志愿者帮忙写追思卡——去年有个小姑娘写“奶奶,我考上你说的大学了”,志愿者帮她把卡片系在松枝上,风一吹,卡片飘起来,像奶奶在摸她的头。更要紧的是氛围,这里没有市区公墓的拥挤,每块墓地之间都隔着两棵树,连说话都得放轻声音,像在跟故人聊家常。有时候能看见白发老人坐在长城脚下的石凳上,摸着碑上的名字说“你看,这山还是咱们当年爬的那座”,那种踏实感,不是随便一个水泥堆砌的公墓能给的。
其实九公山也有“藏着的甜”。如果是老客户介绍来的,能打95折;提前一年预订,送一年的养护费;去年开始搞“绿色缅怀”活动,家属捐赠一棵树苗种在山脚下,就能抵扣500块费用,树苗上会挂个小牌子,写着“为XX种的树”——去年有个阿姨捐了棵桃树,今年春天开了花,她站在树底下拍照片,说“我妈生前最爱的桃花,现在陪着她了”。还有些子女怕手续麻烦,纪念林有免费代办服务,从死亡证明到销户,都能帮着跑,只需要把资料递过去,等着拿证就行。负责代办的小王说,最多的时候一天帮三个家庭跑手续,累是累点,但看见家属松口气的样子,觉得值。
说到底,买墓地不是买块地,是给故人找个“家”。九公山的价格里,有长城的风、松针的香、园丁的汗,还有每一次花开的等待。有人问“值吗?”,但当你站在树葬区,看见风把松枝吹得晃,听见长城上的风铃声,看见阳光穿过树叶洒在青石板碑上,大概会懂——比起让故人挤在市区的高楼之间,守着山、守着长城,才是真的“回家”。风再吹过来的时候,连带着松针的味道,像故人在说“我在这儿,挺好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