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清晨的风里还裹着桂香,我陪父母站在天寿陵园的大门口,朱红色门楣上的"天寿"二字鎏金发亮,门口梧桐叶铺了层浅黄绒毯,像奶奶当年织的毛线袜。导览员小周穿藏青色制服,笑着递来温水:"阿姨叔叔先歇会儿,我慢慢讲。"这是我们第三次看墓地,前两次在别的陵园碰了壁——要么价格虚高得离谱,要么工作人员把"风水"挂在嘴边绕圈,可天寿的门刚推开,桂香先暖了暖胸口。

往陵园深处走,侧柏整整齐齐站成列,麻雀歪着脑袋停在枝桠上。小周指着左前方松树林说:"那是松鹤园,中轴线核心区。"风掠过松针响得细碎,远处湖水晃着云影,像家里客厅的落地窗。"这儿的墓位能望到整个水系,敞亮。"小周蹲下来抚草,"上个月张阿姨选了靠湖位置,八万八,她说父亲生前爱钓鱼,'能天天看鱼塘,值了'。"父亲摸了摸口袋里爷爷的老相机——镜头上还留着爷爷的指纹,爷爷总说"退休要钓一整天鱼",原来这"贵点"的价格,装的是没说出口的心愿。

说到墓型,小周带我们绕去西边樱花园。四月残瓣落在青石板上,像撒了把碎雪。"这是生态葬区,树葬、花葬都有。"她指着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孩子的卡片,"上周小姑娘选了槐树底树葬位,两万二,刻的'妈妈的花园'——她妈妈生前爱种花,说要变成土养一朵花。"母亲摸了摸槐树干纹路,像摸外婆的竹编菜篮:"这样好,和树一起长。"我想起外婆阳台的月季,夏天开得满阳台,要是外婆在这儿,肯定选树葬——她总说"死后要变土养花都"。

更在意的是"看不见的价格"。小周翻出照片:墓碑上"李淑兰之墓"是行书,"李阿姨是语文老师,最爱行书,女儿说刻楷书妈妈会嫌板正。"刻碑含在价格里,不用额外加钱。还有定期维护——每季度清灰尘,雨天查渗水,去年雪夜给墓位盖防雪布,外地客户特意打电话:"比子女还贴心。"父亲点头:"钱值不值,看细处。"

天寿陵园选墓地价格-1

走回大门口,太阳升得老高,桂香更浓。母亲握小周的手:"我们再想想,这儿价格心里有数了。"小周递名片:"想好了找我,不管选哪个,都帮你们装心意。"风里飘来松针香,我望陵园里的树,阳光碎金般洒在地上——原来选墓地不是选贵的,是选"像家的":风里的桂香、松针的响、樱花落墓碑的温柔,是那些藏在价格背后的心意。

天寿价格表上数字有高有低,可每段数字都是"家"的故事:核心区是父亲的鱼塘,生态区是母亲的花园,中等价位是父亲爱的行书。说到底,买的不是土地,是思念的落脚处,是祭扫时能摸着墓碑说:"爸,这是你喜欢的样子。"

天寿陵园选墓地价格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