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的秋意总裹着松针的清苦,沿着玉函山南麓的柏油路往上走,转过一道爬满青藤的弯,归山的门就撞进眼里——不是那种锃亮的铁门,而是两扇旧旧的木门,铜环磨得发亮,门旁立着块青石头,刻着“归山”两个字,是老书法家写的,墨色渗进石头纹路里,像藏着一段说不完的故事。
进了门,青石板路顺着山势往上铺,两侧的黑松排着队,枝叶交叠成拱廊,风一吹,松涛声裹着桂花香往鼻子里钻。右边的溪涧里,泉水顺着麻石流下来,溅起小水花,有几尾红鱼摆着尾巴游,是附近小学的孩子捐的——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这些鱼是“小邻居”,陪着逝者看四季。
归山的墓区像给山织了件浅灰色的衣裳,顺着山势一层一层铺开。最靠近门口的“福泽区”是多数家庭的选择,单穴面积0.8平方米,刚好符合济南的规定。墓碑是芝麻灰花岗岩,表面磨得哑光,刻字的师傅是老济南,能写楷书也能写行书,有的家属要刻“父爱如山”,有的要刻“愿你在那边仍爱唱歌”,师傅都一笔一笔写,没有模板。价格3.2万元起,不算贵,却透着贴心——比如墓碑旁边的石凳,是陵园额外加的,家属祭祀时能坐下来歇会儿,不用蹲在地上。
再往上走是“德馨区”,双穴面积1.2平方米,墓碑是汉白玉的,白得像济南冬天的雪。周围种着玉兰树,春天开得满树白,花瓣落在墓碑上,像给逝者盖了层温柔的被子。价格6万元起,贵了点,但很多家属愿意选——“你看这树,明年就能开更多花,我妈生前最爱玉兰花,她肯定喜欢”,一位选墓的大哥摸着玉兰树的枝桠,眼睛里带着笑。
其实归山的面积从不是“越大越好”,而是“刚好”。济南市民政部门规定,单穴墓地不得超过0.8平方米,双穴不得超过1.2平方米,归山执行得很严,但不是“一刀切”。有次碰到一对老夫妻,想给去世的女儿选个大一点的墓,说“她生前住的房子小,现在想让她住得宽敞点”。陵园的工作人员没急着拒绝,而是带他们去看“松影区”——每座墓前都种着一棵油松,是陵园免费送的,“您看,这棵树每年能长30厘米,十年后就能罩住整个墓碑,比扩大面积更有意义。您女儿要是看见,肯定会说‘爸妈,你们真懂我’”。老夫妻摸着松针,眼泪掉进泥土里,说“行,就这儿”。
归山的价格里藏着很多细节。孝亲区”的墓,每年清明前陵园会免费清洗墓碑,用软布蘸着温水擦,连缝隙里的灰尘都不放过;“福寿区”有专门的祭祀亭,夏天挂着遮阳伞,摆着矿泉水,冬天搭着暖棚,生着电暖器——这些都不是额外收费,是“把逝者当家人”的心意。还有的家属在外地,没法回来祭祀,陵园可以代祭:摆上家属寄来的水果,点一支香,拍段视频发过去,视频里有松涛声,有玉兰花香,还有工作人员轻声说“叔叔,您女儿让我给您带句话,她挺好的,您放心”。
那天我在归山碰到一位阿姨,她来给老伴送包子,是白菜猪肉馅的,说“他生前最爱的,总说外面的包子没家里的香”。她蹲在墓前,把包子放在石台上,摸了摸墓碑上的照片——照片里的大爷戴着眼镜,笑着,像在说“你来了”。阿姨拿出纸巾,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,说“这儿好,有山有水,比家里的阳台热闹。上次我带小孙子来,他说爷爷的家像公园,要经常来玩”。风掀起她的衣角,松针落在包子盒上,远处传来工作人员的声音:“阿姨,要是累了,去值班室喝杯热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