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宝云岭墓园裹着西山的晨雾醒来,松涛声裹着槐花香飘进每一排花坛——第一排的矮牵牛刚开了紫色的花,第二排的石竹带着晨露,第三排的菊花苗才冒出新芽。来选花坛的人总爱先站在台阶上望一会儿,不是急着问价格,而是先听风里的声音,看阳光怎么穿过树叶洒在花坛的石材上,像在和亲人“商量”:“这个地方,你喜欢吗?
宝云岭的花坛价格像园子里的树,每一棵都有自己的“年轮”——得看位置、大小、材质,还有藏在细节里的心意。松涛区”的双穴花坛,位置在园区的中轴线上,站在花坛边能看见远处的西山轮廓,松风一吹,连刻在花坛上的“思念”两个字都像在动,这样的花坛价格大概8-12万;而“竹影区”的单穴小花坛,藏在两排竹子中间,阳光透过竹影筛下来,落在花坛的青石边缘,面积比松涛区小一点,价格大概5-7万。还有材质的区别:用印度红花岗岩做花坛边框的,比普通青石贵1-2万,不是因为名字好听,是这种石材密度高,雨打不烂,日晒不褪色,哪怕过十年,边框还是红得温润,不像青石会长青苔发黑。
其实宝云岭的花坛价格里,藏着不少“看不见的重量”。比如每年清明前,园区的园艺师会把每个花坛里的落叶清干净,换上新鲜的花苗——春天是郁金香,夏天是矮牵牛,秋天是菊花,冬天是羽衣甘蓝,不用家属动手,花坛永远有生机;比如如果想给花坛加个小摆件,比如亲人喜欢的象棋子、小茶壶,工作人员会帮着用防水胶固定,不会被风吹走;甚至有次我看见一个老爷爷,想给老伴的花坛刻上“一起看雪”的句子,园区的刻字师傅蹲在花坛边,用小凿子一点一点刻,刻了三个下午,没多收一分钱。这些服务不是“额外加项”,是藏在价格里的“心意”,所以很多人说:“买宝云岭的花坛,不是买块石头,是买个能放心放亲人的地方。”
选花坛的人里,有个阿姨让我印象很深。她老伴生前是个语文老师,最喜欢在阳台种君子兰,所以她没选价格高的松涛区,选了“兰香区”的单穴花坛——那个花坛侧面有个嵌入式的花槽,刚好能放一盆君子兰。阿姨每个月都来,提着装了君子兰的小桶,蹲在花坛边换土,一边换一边说:“老周,今天我带了你最爱的君子兰,你看这叶子多绿。”那个花坛价格才6万,比松涛区的便宜,但阿姨说:“价格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在这里,能闻得到君子兰的香,能听见我说话。”
傍晚的时候,我看见一个小伙子蹲在花坛边,把一束向日葵插进花坛的花槽里——那是他妈妈最喜欢的花。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花坛的石材上,像妈妈的手轻轻搭在他肩上。风里飘来槐花香,小伙子轻声说:“妈,这个地方,你肯定喜欢。”宝云岭的花坛价格表就挂在服务中心的墙上,数字清清楚楚,但来选的人都知道:真正重要的,从来不是数字,是那个花坛能不能装下你对他的想念,能不能让你每次来的时候,都觉得“他还在这儿,没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