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的风裹着桂香钻进窗户,我抱着刚买的白菊坐在沙发上翻手机——明天要去万安公墓看外婆,第一件事就是查班车路线。自驾怕西三环堵,地铁要转三次,还是班车最踏实。

万安公墓的班车线路摸熟了其实很贴心,主线路从地铁10号线巴沟站C口出发,早上7点第一班,每半小时发一趟直到10点;下午返程13点开始,同样半小时一班到16点。沿途停紫竹桥南、航天桥西、西钓鱼台三个站,都是城西常走的点。去年秋天坐班车过西钓鱼台,路边银杏树的金黄叶子落进车窗,像外婆以前织的毛线毯,暖得人心里发颤——那时候她总说“慢点儿好,能看见更多风景”,现在才懂这句话的意思。

不过最近得留意发车点变了,以前在巴沟站A口停车场,现在改到C口旁边的公交枢纽。上个月邻居张阿姨没查信息,在A口等了二十分钟,急得给我打电话:“这班车咋跟捉迷藏似的?”还有节假日要提前看加开的班次,比如清明、重阳会加6点的早班车,有时候还开直达车跳站。查路线的方式很简单,要么关注“万安公墓”公众号,点“便民服务”里的“班车查询”看实时信息;要么打咨询电话010-62591545,接线员阿姨会把时间站点说清楚。

万安公墓班车路线表查询-1

上星期坐班车遇到位穿藏青外套的叔叔,手里攥着件叠得方方正正的白衬衫。他跟旁边阿姨念叨:“我老伴是中学老师,一辈子爱穿白衬衫,以前总说巴沟站的洗衣店洗得干净,今天带件新的给她挂墓碑上。”旁边阿姨也接话:“我每次坐7点半那班,正好赶陵园开门,给我妈擦墓碑时太阳刚爬上来,照得碑上照片发亮,跟她活着时一样。”原来班车上的人都带着“小仪式”——有人带稻香村的枣泥饼,有人带刚写的信,有人带孙子的画,大家挤在车厢里不说什么,空气里却满是温柔的思念。

想起去年清明朋友小棠的事儿,她头天没查班次,以为周日9点有车,结果8点半到巴沟站,才知道清明加开了6点、7点的加班车,后面班次顺延了。她站在风里掉眼泪:“我跟爸爸约好了,要在忌日当天第一个送花。”幸好调度室师傅调了辆车过来,才没误时间。从那以后,我每次去前都会翻三遍公众号——不是怕麻烦,是怕对不起心里的“约定”。

下午坐最后一班班车返程,夕阳把天空染成蜜色。旁边阿姨抱着空花束跟我聊她儿子:“以前他嫌我坐班车慢,说不如开车快。现在他走了,我倒觉得慢点儿好——路上能多想想他小时候,比如上小学时我送他坐334路,他扒着车窗挥手,跟今天坐班车的样子一模一样。”我看着她指尖摩挲花束包装纸,突然懂了:班车是根线,串起活着的人的思念,串起故去的人的回忆。那些怀里的花、手里的衬衫,不是物品,是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

万安公墓班车路线表查询-2

其实查万安公墓的班车路线,哪里是查“路”啊?是查“怎么才能更稳地走到那个人身边”。就像我明天要坐第一班车,带着外婆爱吃的桂花糕,沿着她以前常走的路线慢慢去。风里桂香更浓了,我把桂花糕装进布包,想着等下坐班车时要跟司机说:“麻烦开慢点儿,我想多看看路上的梧桐树——外婆以前说,梧桐树的叶子像手掌,能接住所有思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