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长青园骨灰林,很多北京人心里都会动一下——这座藏在海淀区西北旺的陵园,像块浸在绿水里的翡翠,四周是连绵的西山余脉,园内的松柏长得比楼还高,风一吹,松针落得满地都是,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清苦的柏香。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深秋,踩着松针铺成的小路往里走,偶尔能听见远处传来的鸟鸣,连脚步都不自觉放轻了——原来陵园可以不是冷清清的石头阵,也能像片活着的森林。
长青园的"便宜",其实藏在它的"生态基因"里。作为北京最早推行生态葬的陵园之一,这里没有那么多高大的汉白玉墓碑,也没有占着大片土地的家族墓,反而把更多空间留给了树、花和草。工作人员说,园区里的生态葬区占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,而这些生态葬的价格,比传统立碑墓整整低了一半还多。
为什么生态葬能这么便宜?答案很简单——它不"占地方"。传统立碑墓要划一块1到2平米的土地,立一块大理石碑,还要铺地砖、做围栏,算下来每平米的价格比周边的商品房还贵;可生态葬是"把逝者还给自然":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树底下的土坑里,花坛葬是把骨灰和花坛的泥土混在一起,甚至还有海葬(不过海葬是免费的,但很多人还是想留个实体的纪念)。这些形式不用占固定的土地,也不用昂贵的石材,价格自然就下来了。
长青园里最便宜的选项,要数树葬和花坛葬。树葬区在园区最东边的"松涛区",一排一排的侧柏、国槐长得正旺,每棵树的树干上都挂着个小小的金属牌,写着树的编号——对应的,每棵树底下都有个青石板做的小牌子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。我蹲下来摸过那块青石板,边缘磨得圆圆的,刻字是师傅用凿子敲出来的阴刻,摸上去有浅浅的凹痕,不像大理石那么冷。这样的树葬套餐,价格大概在3万到5万之间,里面包含了树的养护费、青石板刻字,还有第一年清明的祭祀用品——算下来,比很多人一年的房租还便宜。
比树葬更亲民的是花坛葬。长青园的花坛葬区在中央的"百花园",春天开月季,夏天开百合,秋天开菊花,冬天还有蜡梅。逝者的骨灰会被装在可降解的骨灰盒里,埋在花坛的泥土下,等到骨灰完全分解,就变成了花的养分。这样的花坛葬套餐只要2万到3万,连青石板都省了,取而代之的是花坛边的一个小金属牌,上面刻着逝者的名字——有次我碰到个选花坛葬的阿姨,她摸着花坛里的月季说:"我老伴儿以前是小学老师,最喜欢带学生浇花,现在让他变成花的肥料,说不定能养出更艳的花呢。"风一吹,月季花瓣落在她手背上,她笑了,眼睛里却闪着光。
其实来选这些便宜墓型的人,很少是因为"没钱"。我见过刚工作的年轻人,攥着银行卡说"我妈走得急,没留下什么钱,但她生前爱树,我想让她守着树";也见过退休的老工人,指着树葬区的侧柏说"我和老伴儿以前在工厂里种过树,现在我俩都葬在这儿,也算一起守着树了"。他们要的不是多贵的墓碑,而是"让逝者住在熟悉的东西里"——树是熟悉的,花是熟悉的,连风的味道都是熟悉的。
如果想选长青园的便宜墓型,有几个小建议要记着:先打陵园的咨询电话问清楚,树葬和花坛葬的位置有没有剩余(每年就放几百个名额,晚了可能就没了);然后确认套餐里的服务,比如刻字能不能加一句话(妈妈,我想你"),维护费是每年300块,要不要提前交;选树的时候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品种——侧柏长得慢,但寿命长;国槐夏天能遮阴,秋天会落槐米,选一棵合心意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