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清明,北京北郊的凤凰山陵园都会飘起淡淡的菊香——沿着铺满松针的小路往上走,总能看见有人蹲在墓前,用纸巾擦去碑身的浮尘,或是把刚买的苹果摆成整齐的一排。这时常有老人拽拽子女的袖子问:"咱买的这墓,到底能放多少年?以后会不会被收走?"其实不止凤凰山的家属,很多人对"墓地产权"的理解都带着点"家里老人传下来的想当然"。

很多人以为买墓位就是"买土地",能像房子一样世世代代传下去,但其实我国土地所有权只有国家和集体两种,普通人能拿到的从来都是"使用权"。具体到公墓,比如凤凰山陵园这种民政局批准的经营性公墓,你买的本质是"在指定区域安葬逝者骨灰的权利",不是土地本身。最容易混淆的是"20年"——很多人把"20年管理费"当成了"使用权年限",其实管理费是陵园维护绿化、安保的费用,每20年交一次,不交的话陵园会先催告,联系不上才会按规定处理,绝对不是"收回墓位"。凤凰山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遇到最多的咨询就是"20年到了是不是要把骨灰挖出来",每次都得解释:"20年是管理费周期,不是使用权截止日。"

作为北京老牌经营性公墓,凤凰山的墓位管理一直跟着北京政策走。2020年北京发布的《关于调整经营性公墓墓穴管理费标准的通知》,要求合同必须写清"使用权期限""管理费标准"这些关键信息。凤凰山的合同里,使用权一般写"长期"——但这个"长期"不是"永久",而是跟着陵园的经营资质走。比如陵园的经营许可证没到期,墓位就有效;要是哪天因为城市规划要搬迁,会按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给家属找新安葬点,或者退费用。去年昌平区有个公墓因为地铁规划搬迁,就是这么处理的,凤凰山的工作人员说:"政策给的是'保障',不是'模糊'。"

最该做的是"把手续攥紧"。买墓时一定要签正规合同,上面得有墓位编号、使用权期限、管理费标准,还要盖陵园公章;缴费凭证别扔,哪怕过了十年,万一有纠纷这就是证据;联系方式变了一定要通知陵园——去年凤凰山有户人家换了手机号,管理费逾期半年没交,陵园通过社区找了三周才找到人,差点闹误会。还有,想把墓位转给亲属得办变更手续,私自买卖是无效的,毕竟墓位是"安葬权利",不是"商品"。

北京凤凰山陵园墓地产权-1

其实家属在意"产权",说到底是在意"这份牵挂能不能一直在"。凤凰山的老柏树都有几十年了,树影里的碑刻有的写着"先父大人",有的刻着"爱妻",有的是"宝贝女儿"——每一个墓位都是一段没说完的话。只要把合同签好、凭证留好、信息更正好,这份牵挂就不会因为"不懂规则"断了。就像陵园门口的标语写的:"让逝者安息,让生者安心",所谓产权真相,不过是给这份安心找个实实在在的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