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的观景台上,视线越过层层松涛,可以看见长城的烽火台在云雾里露着尖顶——这处被老北京人称作"长城脚下的后花园"的陵园,每年都有不少人来选墓,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"多少钱一平",而是"这墓地能用多少年?

其实不止九公山,"墓地年限"大概是所有买墓人最纠结的问题。很多人都听过"墓地20年一到期"的说法,甚至有人担心"是不是20年后就得把骨灰迁走?"其实这是对政策的误解。1997年国家出台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里,曾经提过"经营性公墓的墓穴使用权最长不超过20年",但2012年修订时,这句话改成了"墓穴的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,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"。换句话说,"20年"从来不是墓穴使用权的期限,而是管理费的缴纳周期——比如你买了墓,先交20年的管理费,20年后再续交下一个周期的,而墓穴的使用权是长期有效的。

北京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园陵园墓地年限-1

具体到九公山,作为2007年就拿到北京市殡葬管理处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的合规陵园,政策更明确。九公山的工作人员说,在这里购买的墓穴,使用权是长期的,管理费每20年缴纳一次,费用大概是当时墓穴价格的5%-10%。比如2015年买了一座10万的墓,2035年需要续交的管理费大概是5000到10000元。为了避免家属忘记,陵园会提前半年开始提醒:先是打电话,再发短信,要是联系不上,还会寄挂号信到当初留的地址。实在没法联系到的,也不会直接"收回"墓穴,而是把骨灰暂时存放在寄存处,等家属来续交了,再重新安置回去。

其实对于很多选择九公山的人来说,"年限"从来不是最核心的原因——他们更在意的是这里的"归属感"。有位阿姨说,父亲是老军人,一辈子想看看长城,最后选了九公山,"站在墓前就能看见长城,好像父亲还在守着山河";还有位年轻人,给妈妈选了银杏林里的墓,"秋天银杏叶落在墓碑上,就像妈妈以前给我叠的纸船"。而明确的年限政策,不过是给这份情感加了层"保险"——当你知道,不管过多少年,妈妈的墓还在银杏林里,父亲的墓还对着长城,那些关于"失去"的恐惧,就慢慢淡了。

昨天遇到一位续交管理费的大叔,他蹲在父亲墓前,把野菊花放在碑前,跟我说:"爸走了18年,当初买墓时担心年限,现在看九公山政策没变,每年都提醒我,比我自己记的还清楚。"风掀起他手里的单据,上面写着"2024-2044年",不远处的长城沐浴在夕阳里,像条金色丝带,把九公山和北京紧紧连在一起。

墓地年限"的疑问,说到底是关于"牵挂"的疑问——我们怕的不是时间,是怕某一天连想念的地方都没有了。而九公山给出的答案,不过是"放心"二字: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合规,每一份权益都有保障,就像长城一样,稳稳站在那里,守护着每一份未说出口的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