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,我抱着刚买的白菊往八达岭人民公墓里走。转角处碰到几位阿姨,正蹲在碑前把枯萎的菊花换成新鲜的,其中一位抹了把眼角说:“要是这墓能一直守着我家娃,我就是走了也能闭眼。”这句话像根细针,扎进我心里——大概每一个来这儿的人,都偷偷问过自己:八达岭人民公墓的墓地,是永久性的吗?
其实关于墓地的使用年限,国家早有明确说法。正规的经营性公墓,墓穴使用权的最长周期是20年,但这不是“过期就收回”的意思,更像咱们住房子交的物业费——到期后只要按时缴纳管理费,就能继续用。我特意问过八达岭公墓的工作人员,他们说:“我们是北京市民政部门批准的,一直按政策来。到期前一个月,我们会给家属打电话、发短信提醒,绝对不会让家属突然找不到地方。”上次碰到一位阿姨,拿着缴费单跟我说:“我儿子的墓到期了,我昨天来续的费,工作人员跟我说‘阿姨您放心,只要您想来,这儿永远有您儿子的位置’。”
为什么大家这么在意“永久性”?说到底是怕“断了和亲人的联系”。去年清明,我碰到张大爷,他坐在儿子的碑前,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“墓地年限”打印纸。他说:“我都70多了,万一我走了,我孙子会不会忘了续费?到时候我儿子的墓会不会被拆?”工作人员赶紧过来,指着管理规定说:“大爷您看,这上面写得明明白白,只要家属继续交管理费,墓穴就一直保留。就算您以后不方便,您孙子拿着证件来,我们一样给办。”张大爷把纸叠好放进兜里,摸着墓碑上儿子的名字说:“那就好,那就好,我怕哪天来找不到他。”
八达岭人民公墓的工作人员其实比谁都懂这份“怕”。他们会定期给墓碑做保养,下雨后检查有没有渗水,冬天扫雪特意绕开墓地,怕压坏碑前的鲜花。有次碰到保洁阿姨蹲在碑前擦灰尘,我说:“这碑挺干净的呀?”她笑着说:“昨天刮大风落了点灰,擦干净家属看着舒服。”还有次,外地家属因疫情没及时回来,公墓主动联系说:“您别急,我们先垫上管理费,等您回来再补。”就怕她因为这事着急。这些小事,比“永久性”的口号更让人安心。

其实我后来想,咱们要的“永久性”,从来不是一块石头能存在多少年,而是“只要我还想着他,就有地方能找到他”。八达岭人民公墓的墓地不是“法律条文里的永久”,但它给了最实在的“安心”——这里有扫不完的落叶,擦得亮的墓碑,还有一群懂人心的工作人员,帮你守着那个“想说话的地方”。就像昨天碰到的阿姨,蹲在碑前说:“娃,我带了爱吃的苹果,还是热的呢。”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墓碑上的小伙子笑得眼睛弯弯的。那一刻忽然明白,所谓“永久”,不过是这样的瞬间——你对着碑说话,风把声音传过去,而你知道,他听见了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