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积水潭地铁站A口,风里还裹着槐花香,张阿姨拎着一篮用湿毛巾裹着的白菊,裤脚沾着小区楼下草叶的晨露——这是她每月第三个周三的固定行程:去八达岭陵园看老伴。她踮着脚往路口望,没多久,一辆印着“八达岭陵园便民班车”的浅灰色中巴车就转进来,司机老周摇下车窗喊:“张姨,前排靠窗的位置给您留着呐。”

这辆班车是陵园为常来祭扫的家属开的“便民线”,不少像张阿姨这样的老人,或是怕挤地铁拎不动祭品,或是子女没时间送,全靠它串联起城里的烟火和山上的想念。我跟着坐过一次,车上大多是熟面孔:穿藏青外套的李叔总带个保温杯,里面泡着枸杞;戴银丝眼镜的陈奶奶会给大家分自家做的桃酥;老周握着方向盘的手布满茧子,却能准确叫出每个人的名字——“李哥,您腰椎不好,今天还是坐第一排”“陈姨,昨天您说想吃枣糕,我路过稻香村捎了两块”。车开起来,窗外的高楼慢慢变成绿树,有人小声唠着家常,有人望着窗外发呆,偶尔传来一声“到了”,大家就各自拎起东西,顺着台阶往陵园里走,身影被晨阳拉得很长。

八达岭陵园平时有班车吗-1

平时有没有班车”这个问题,其实答案藏在细节里:陵园的班车不是每天都有,但每周三、周六上午六点半会准时从积水潭发车,下午两点再从陵园返回;如果是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日,会加开两班车,提前三天就能打电话预约。我问过老周,他说最忙的时候,车上连过道都放着祭品,有人抱着重阳糕,有人扛着刚摘的槐花,“都是家里人爱吃的,再沉也得带上去”。不过要提醒一句:想坐班车得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,毕竟有时候会因为人数调整班次,别让等待凉了心意。

除了班车,常去的人还有些“私藏”的交通方式。比如自驾的话,从北五环上京藏高速,到八达岭出口下来再走三公里,陵园门口有免费停车场,但周末上午十点以后可能要排队;要是想坐公交,877路直达八达岭长城,再转乘陵园的接驳车——不过接驳车只有上午有,得算好时间。我见过最“浪漫”的方式,是一对年轻夫妻骑着共享单车过去,说“沿着长城脚下的路骑,风里都是松针的味道,像和爸妈一起散步”。

其实不管是坐班车、自驾还是骑车,通往八达岭陵园的路从来都不是“赶路”。就像张阿姨说的,“坐班车不是图省事儿,是车上有人能唠两句老伴的事儿——老周知道他爱抽烟,上次还说‘张姨,您老伴要是在,肯定得说我这车烟味重’”。那些藏在班车里的问候、递过来的热乎糕饼、熟悉的座位,把“祭扫”变成了“赴约”——不是去看一块碑,是去和想念的人坐一坐,说说话,再带着满身的松风回来。

八达岭陵园平时有班车吗-2

后来我再路过积水潭路口,总会多望两眼那辆浅灰色的中巴车。它不像地铁那样拥挤,不像出租车那样匆忙,更像一条“记忆的传送带”,把城里的牵挂,稳稳送到山上的风里。而八达岭陵园的暖,从来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,是班车师傅的一声问候,是同车人的一块桃酥,是每一次出发都有人等,每一次归来都带着想念的温度。

八达岭陵园平时有班车吗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