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凤凰山陵园,樱花落得轻,风里裹着玉兰花的甜。沿着青石板步道走,总能撞见几处嵌在绿化里的小花坛——石砖围出半米见方的小天地,里面种着非洲菊的红、矮牵牛的紫,或是几株爬藤月季,花茎上挂着小小的金属牌,刻着名字。这不是普通的园艺景观,是家属给亲人选的"花房",让思念在泥土里发了芽,顺着花茎往上长。
说起凤凰山的花坛,最让人安心的是它的"融"——不刻意抢占视线,而是嵌在银杏林、松树林或是人工湖旁。靠银杏林的花坛,秋天金叶子会落满坛沿,像给亲人铺了层金毯子;临湖的花坛,水面映着花影,风一吹,花和影子一起晃,像奶奶以前摇着蒲扇说"风也爱凑热闹"。陵园的师傅说,当初设计花坛时就想,"要让它像亲人自己选的位置",所以没有整齐划一的排列,有的靠里、有的临街,全顺着园区的自然肌理走。
其实家属问得最多的,还是"不同价格的花坛,区别到底在哪里"。别急,咱们慢慢说。最基础的迷你花坛,价格在1.2万到1.8万之间,位置在次步道旁,面积不大但周正,陵园会配四季常开的花种——春天矮牵牛、夏天太阳花、秋天一串红、冬天羽衣甘蓝,不会让花坛空着。有位大叔选了这个款,说"我妈以前就爱种这些小花,不用贵,热热闹闹的她就高兴"。再往上是景观款,价格2.5万到3.8万,位置更"有温度"——比如樱花大道第一排,或是靠近园区小凉亭的地方,花坛围边是定制的青石板,有的刻了莲花纹,有的嵌了碎瓷片,还能选亲人喜欢的花种。上周遇到位阿姨,她的景观款花坛里种着满满一盆茉莉,"我爸以前总在阳台养茉莉,现在一走近就能闻到那股香,像他还在屋里抽烟,喊我'丫头,来闻闻花'"。还有家族款,适合想让几代人"住一起"的家庭,三个花坛连成片,中间种一棵小桂花树,价格5万到7万,秋天桂花香飘得远,像小时候一家人在院子里吃月饼的样子。
选花坛的时候,很多人会纠结"是不是越贵越好"?其实不是的。有位阿姨选了最便宜的基础款,却特意让陵园种了薄荷——"我妈以前总用薄荷泡茶水,说比饮料健康,现在我一弯腰就能摸到薄荷的叶子,凉丝丝的,像她还在给我递杯子"。还有位小伙子,选了靠松树林的基础款,"我爷爷生前爱钓鱼,松树林旁边安静,晨露重,像他以前去河边钓鱼的早上"。其实选花坛的秘诀,从来不是价格标签,而是"心意的匹配度"——你记着他爱热闹,就选靠近步道的;记着她爱安静,就选靠树林的;记着他爱某一种花,就把那花种在坛里。更安心的是,凤凰山的花坛有专门的养护团队,每周浇两次水、每月修一次枝,换季还会帮着换花。有次听一位阿姨说:"我以前总怕自己不会养花,现在陵园帮我照顾得比家里还好,上次来看,月季开得比我阳台的还艳,像我妈在笑我'还是别人养得好'。"
走出陵园的时候,风里飘来一阵桂香——是家族款花坛里的小桂树开了。旁边的老爷爷摸着树干说:"我爸以前总说,花是活的,比石头暖。"是啊,凤凰山的花坛从来不是终点,是带着爱继续陪伴的地方。每一朵花的开谢,都是思念在说话;每一次风吹过花茎,都是亲人在回应:"我很好,别担心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