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二月兰的淡香,沿石景山路往西北走,不少人攥着几枝黄菊或一盒包装朴素的点心,脚步比平时慢半拍——那是往八宝山人民公墓去的人。最近常有人问:现在去八宝山,还需要预约吗?
答案是肯定的,但别把“预约”想成冷冰冰的门槛。八宝山人民公墓里埋着太多北京人的牵挂,清明前后或冬至这样的高峰,连门口的松柏树下都站满了等进园的人。预约制其实是给思念“排个队”:每天限定合理人数,既避免墓区里挤得转不开身,也让管理员提前摸清楚“谁来、什么时候来”——比如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留好轮椅,或是提醒家属墓位附近的水管位置,方便亲手擦一擦墓碑上的浮尘。上次碰到位穿藏青外套的大爷,说去年没预约,现场排了近四十分钟队,“本来想跟老伴说点贴心话,排到的时候嗓子都干了”;今年提前三天在手机上约好,到了扫个码就进,“跟老伴聊了半小时,风里都飘着她最爱的茉莉香”。
预约的方式真没想象中复杂,不用下载专门的APP。微信里搜“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”公众号,点进“民政服务”栏目里的“祭扫预约”,或者直接关注“八宝山人民公墓”官方号,跟着提示一步步填信息就行:选好祭扫日期(尽量避开清明前一周的“超高峰”)、填写同行人数(最多5人,毕竟墓位前的空间有限)、留个能打通的手机号,再输一遍已故亲人的墓位编号——其实就是帮管理员提前“预存”信息,省得你到现场翻身份证、找墓位证,站在太阳底下急得冒汗。要是你像我妈那样,连“公众号怎么搜”都摸不着头绪,直接去公墓门口的“便民服务岗”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,小姑娘会一边帮你操作,一边念叨:“阿姨,下次您自己就能弄,点这个红图标,跟您平时买菜付款差不多。”
预约成功后,手机会收到一条带验证码的短信,记得把预约码截图保存好——不是为了“查岗”,是为了让你到门口的时候,扫一下码就能快速入园,不用再站着等管理员反复核对身份信息。要是临时有事来不了,比如突然发烧浑身疼,或是孩子摔了腿需要照顾,提前一天在公众号里点“取消预约”就行——别觉得“麻烦”,你让出来的名额,可能正好是某个赶了一夜火车、就想在忌日当天见故人一面的人需要的。上次遇到个从上海飞过来的小伙子,说自己盯着预约系统刷了三天,“幸好有人提前取消,我才抢到了爸爸忌日当天的名额”,他蹲在墓前,把带来的茅台小酒版摆成爸爸生前最爱的“品”字形,又掏出一张手写的纸条:“爸,我带了上海的生煎,还是你以前爱去的那家,皮脆汁多。”
其实说到底,预约制从来不是“管着你”,而是“想着你”。公墓的管理员跟我聊过一个细节:去年清明,有位白发老太太预约了“一家三口”的名额,结果来的时候就她一个人,手里攥着儿子小时候的照片。“我儿子在国外赶不回来,我帮他把名字填上,就当他也来了”,老太太摸着墓碑上的字,声音轻得像片羽毛。管理员没多问,只是默默帮她把带来的苹果摆成三角形——那是她儿子小时候最爱的摆法,说“像座小房子,能装下好多好多糖”。你看,预约表里的每一个字段都不是冷冰冰的“格式”,而是藏着没说出口的思念:“同行人数”不是数字,是“我想带谁来一起见你”;“祭扫日期”不是日历上的格子,是“我记着你离开的那一天”;“联系方式”不是一串数字,是“要是我找不到路,你能帮我喊一声”。
风又吹过来,带着松柏的清苦味。我蹲在爷爷的墓前,指尖蹭过墓碑上被岁月磨得发亮的字——去年我预约了和妈妈一起过来,今年我自己来,预约的时候特意填了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