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怀柔城区往西北驱車二十公里,柏油路渐次没入松涛,等长城的烽火台在树影里露出青灰的一角,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的入口就到了。门口的石牌没有多余的装饰,只刻着"九公山"三个隶书字,倒像村里老家的门楼,透着股实在劲儿。
来这儿问地价的人,大多先被环境绊住脚。沿着墓道往上走,两侧的侧柏长得比人高,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,偶尔有松鼠从树杈间窜过去,惊得松针簌簌落下来。最便宜的树葬区就在松林最密的地方——每棵树底下挖个浅坑,放一方巴掌大的骨灰盒,再覆上土,树牌上刻着名字,连墓碑都省了。负责接待的小周说,这种葬式最受欢迎,价格在三万到五万之间,好多老人说"反正最后都是归土,不如让树替我接着活"。再往上走是立碑区,青灰色的石牌沿着缓坡排开,石材是从附近山上采的青岩,摸起来有粗糙的颗粒感,像长城砖的质感。立碑的价格从八万起步,取决于位置——离长城近的、能看见九公湖的,价格会稍高一些,但大多家庭愿意多花点钱,"就想让亲人每天能看见长城"。
其实九公山的地价,从来不是单纯的"一块地的价格"。园子里有个老园丁,姓王,在这儿种了十年树,他说"这儿的土是活的"——每年春天,他会帮树葬区的家庭给树浇水,夏天帮立碑区的石牌擦去青苔,秋天捡松塔给来祭扫的孩子当玩具。还有免费的"生命故事馆",工作人员会帮家属整理亲人的照片和文字,做成小册子放在墓前,好多人说"这比买块贵的碑强,能让人记住他活着的样子"。更让人安心的是合法性——园子里的公示栏里挂着民政局的批文,红章盖得清清楚楚,小周说"来这儿的人最在意的不是贵不贵,是能不能放心把亲人放在这儿"。
常有来选墓的老人,拄着拐杖摸长城的砖。上周有位从山西来的张大爷,摸着砖缝里的青苔说"我爹当年跟着部队打鬼子,总说想看看长城,现在我把他带来了,这儿的山像老家的后山,却多了长城的根儿"。他选了立碑区靠长城的位置,价格十万出头,儿子有点犹豫,张大爷拍着石牌说"你爹一辈子攒的劲,都在这长城里了,这钱花得值"。还有个年轻姑娘,给去世的妈妈选了艺术墓——是一尊陶瓷的康乃馨,花瓣上刻着妈妈生前织的毛衣花纹,价格十五万,姑娘说"我妈喜欢花,以前总说要种一院子康乃馨,现在这儿的花不会谢"。
说到底,九公山的地价里藏的不是数字,是山的呼吸、松的香气、长城的故事,是每个家庭想给亲人的"最后一份温柔"。有人说"墓地嘛,不就是块地",但在这儿,你能看见风吹过松枝的样子,能听见长城上的风穿过烽火台的声音,能摸着青岩上的颗粒想起亲人的手掌——这些东西,比价格标签上的数字,珍贵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