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昌平的山总是带着股踏实劲儿,从北五环一路往北,过了沙河,路边的树越来越密,风里都裹着槐花香——这两年总有人问,昌平的天寿陵园和炎黄陵园到底选哪个好?作为陪三位朋友实地看过园的“过来人”,倒想和你聊聊那些藏在介绍册背后的细节。
先说说天寿陵园吧。1997年建的园子,算是昌平陵园里的“老大哥”。第一次去是春天,一进大门就被两排玉兰树惊到——雪白雪白的花压满枝头,像给园区搭了道花门。往里走,北边的天寿山稳稳当当地“坐”在那里,山形不算陡峭,倒像长辈张开的怀抱;前面的京密引水渠绕着园区流,阳光下闪着碎金似的光。园子里的路修得宽,两旁的松柏都有十几年树龄,枝桠叠在一起,遮出成片的阴凉。常能看到参观者在某座墓前驻足,大多是冲着当年熟悉的名字来的——比如侯耀文先生的墓前总摆着新鲜的相声大褂,陈晓旭的墓旁永远有粉丝送的白菊。朋友当时摸着一块汉白玉墓碑问工作人员:“这碑能刻自己写的话吗?”对方笑着递来本样册:“您要是想刻家训,或者亲人喜欢的诗句,我们帮您设计字体,连碑座的花纹都能选。”后来才知道,天寿的定制服务是出了名的细,小到墓前的石凳款式,大到整个墓区的绿化搭配,都能跟着家属的意愿调。
再来说炎黄陵园。2001年建成的园子,比天寿晚了四年,倒胜在规划得更“年轻”。从京承高速下来,十分钟就能到门口,不像天寿要绕一段山路。第一次去是秋天,进门就看见两排银杏林,金黄的叶子落了一地,像铺了条软毯子。园区的布局更紧凑,但不拥挤——每排墓之间都留了宽宽的步道,种着二月兰和波斯菊,春天开得热热闹闹的。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东边的生态葬区:一片松树林里,每棵树下都立着个巴掌大的铜牌,刻着亲人的名字,旁边挂着小陶壶,据说是家属用来装花瓣的。工作人员说:“好多年轻人选这儿,说‘不想让爸妈躺在冷冰冰的石头里,要和树一起长大’。”还有亲子纪念区,摆着小小的石桌石椅,常有家长带孩子来,一边擦墓碑一边说:“奶奶以前最疼你,你小时候她总带你买糖葫芦。”园区的价格也更接地气,朋友问过一款双穴墓,比天寿同类型的便宜了快三万,工作人员还主动说:“要是预算有限,选树葬的话,费用能减一半。”
其实两个园子的共同点不少:都是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的合法陵园,都有24小时监控,都能做周年祭扫的代服务。但差别也藏在这些“细枝末节”里——天寿像位沉稳的老邻居,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度,适合在意“根”的人;炎黄像个贴心的晚辈,把现代的想法揉进传统里,适合喜欢“轻”的家庭。
上星期陪另一个朋友去看炎黄,她站在生态葬区的松树下哭了:“我爸生前总说,等他走了,要埋在能看见树的地方。”风刚好吹过来,松针落在她手背上,像极了爸爸以前摸她头的温度。那天离开时,天已经擦黑,园区的路灯亮起来,暖黄色的光撒在每块墓碑上,没有想象中的冷清。
说到底,选陵园这事,就像选老家的宅基地——不用盯着“排名”或“参数”,要踩踩脚下的土,闻闻风里的味,看看工作人员的脸。你站在那里,心里忽然就踏实了:“对,就是这儿了。”天寿也好,炎黄也罢,能让你想起亲人时,嘴角带点笑的地方,就是最好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