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末,我翻出外婆的旧照片——她穿着藏青布衫,站在一棵老槐树下,手里举着盒绿豆糕,背景是红漆门和“万安公墓”四个鎏金大字。去年她走的时候,舅舅握着我的手说“以后想她了,就去香山路的万安里,门口那棵老槐树还在”。可等我收拾好绿豆糕和她爱的桂花茶,才发现手机导航里的地址只存了“海淀区香山路”,后面的门牌号像被风刮走的纸片,模糊成一团。

其实万安公墓的位置比我想的更“接地气”。它就坐落在香山公园南侧的香山路旁边,夹在北京植物园和卧佛寺之间,像个被自然抱着的“记忆盒子”。从市区过来,我最推荐坐331路公交——从动物园站上车,顺着西直门外的老胡同往西北走,路过颐和园的昆明湖时,能看见湖边的柳树发了新芽;再晃几站,就能听见售票员带着京腔喊“万安公墓到嘞”。下车的瞬间,风里飘来桂香,抬头就看见那棵老槐树,枝桠伸得比公交站牌还高,树干上刻着几道深浅不一的痕,像外婆手上的老茧。要是开车,直接搜“万安公墓正门”就行,香山路南侧的“万安里”路牌很显眼,拐进去100米就是红漆门,只不过周末上午停车场容易满,得早半小时到。

可万安公墓的“地址”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。它是1930年就立在这儿的“北京最早现代公墓”,里面埋着好多“活在课本里的人”:写《背影》的朱自清先生,墓前总摆着新鲜的荷花;写《雨巷》的戴望舒先生,墓碑旁的丁香树每年春天都开得像紫雾;还有曹禺先生的墓,旁边的柏树上总系着戏迷送的红丝带。去年我跟着舅舅找外婆的墓,沿着柏油路往里面走,两旁的侧柏长得笔直,像一排守着故事的老人。路过朱自清先生的墓时,舅舅蹲下来摸了摸墓碑上的字:“你小时候背‘荷塘月色’,他就是在清华园写的,离这儿就三站地。”风把桂香吹得更浓了,我忽然明白,原来那些课本里的句子,都变成了这儿的树、这儿的风、这儿每年准时开的桂花,顺着地址扎进了土地里。

万安公墓的地址-1

找万安公墓的地址,还有几个小“小心机”要记牢。别信导航里的“万安公墓北区”,那是后面的家属区,得绕15分钟才能到正门;门口的便利店能买鲜花和纸钱,比里面的纪念品店便宜三成,还能免费装温水——去年我就是在这儿接了杯温水,就着绿豆糕坐在老槐树下,跟外婆说了半小时话。还有,要是春天来,门口的玉兰花会开得像云,要是秋天来,香山的枫叶会把整个香山路染成红色,连公墓的红漆门都浸在暖光里。

万安公墓的地址-2

那天我找到外婆的墓时,太阳刚好爬到老槐树的枝桠上,光斑落在墓碑上,像她的手在摸我的头发。我把桂花茶倒在纸杯里,放在碑前,说“外婆,绿豆糕没化,桂香我带来了”。风忽然吹过来,把旁边的柏树叶吹得沙沙响,像外婆在笑。其实万安公墓的地址从来不难找——它在香山路万安里1号,在老槐树的影子里,在桂香里,在每一个想念的人心里。等你顺着香山路走过来,看见那棵比公交站牌还高的老槐树,看见红漆门上的砖雕,看见风里飘来的桂香,就知道,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