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朝阳陵园总裹着层淡雾,等风把雾吹开,松针的香气就漫上来——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松味,是带着晨露的清苦,像小时候在山上捡松塔时闻到的。陵园坐落在昌平和海淀交界的山坳里,离北五环不过四十分钟车程,却像被城市落下的一块“自留地”:背后的翠屏山连雨天都不泥泞,脚边的南沙河支流夏天能听到青蛙叫,连路边的野菊都比别处开得晚,要到十月末才肯露出黄花瓣。来这里选墓的人,常说“一进园子,心就静了”——这股“静得下来的灵气”,是朝阳陵园最拿得出手的“家底”。
松风谷是园里最金贵的地方,要顺着青石板路绕三个弯才到。路两边的油松都有三十年树龄,树干粗得能卡进两个小孩的胳膊,枝桠织成绿伞,把阳光剪得碎碎的。这里的墓位不是“排排站”的,每方都带着十来平的小庭院,围着矮矮的竹篱笆——有的客户在篱笆边摆上父亲生前的钓鱼竿,有的放了母亲养了十五年的陶瓷猫,还有的种了爱人最爱的月季。墓碑用的是印度进口的黑金石,摸起来像婴儿皮肤那么润,刻字的师傅是苏州来的,缠枝莲的纹路要刻三天,每道线都像用毛笔描的;有的客户要加浅浮雕,把爱人穿旗袍的样子刻上去,阳光斜照时,旗袍的盘扣都能映出影子。
松风谷的价格够在北京五环外买个小一居,但愿意掏这个钱的人,图的是“比房子更贴心的服务”。园里给每个松风谷客户配了“陪伴顾问”,姓张的姑娘负责二十户,手机里存着每家人的“小账本”:3排5号的李阿姨要带先生爱喝的张一元茉莉花茶,7排2号的陈先生母亲怕黑,墓前地灯要每晚八点亮,12排8号的周奶奶总忘带钥匙,备用钥匙就放在值班亭。还有数字纪念馆——把逝者的照片、录音、视频存在云端,扫墓碑上的二维码就能看:周奶奶先生的京剧视频里还能听到锣鼓点,陈先生母亲的录音里留着“记得穿秋裤”的唠叨,每次陈先生听,都要红眼睛。
上个月遇到王叔叔,蹲在松风谷庭院里给月季浇水。他说这是老伴的心愿:“她生前在居委会当主任,总说退休要种月季养小猫,可直到走都没闲下来。”王叔叔摸着月季叶子,“现在她能天天守着院子了,我每周来浇次水,就像她还在时我递水壶。”松风谷的贵,王叔叔说“值”——不是值在石头贵,是值在“把她的心愿变成真的”。朝阳陵园的贵从来不是卖墓位,是卖“安放想念的地方”:逝者不是碑上的名字,是“还在院子里等你的人”;钱不是花在水泥上,是花在“让想念有处可去”。风掠过松枝时,能闻到松针的香气,能听到远处的溪水声,像谁在轻轻说:“这里,很安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