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的炎黄陵园里,玉兰花刚谢,松针上还沾着晨露,张阿姨攥着皱巴巴的墓位证,凑到服务中心窗口:“姑娘,我十年前买的墓,这产权到底是多久啊?不会到期就给收走吧?”窗口的小周笑着递上一杯温水,耐心解释——这是清明前后陵园最常接到的咨询,墓地产权”的疑问,藏着太多家属对“失去”的顾虑。
北京的经营性公墓大多依托集体土地或国有划拨土地建设,炎黄陵园也不例外。根据1997年施行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以及北京市《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通知》,墓位并不存在“永久产权”的说法,而是“使用权”——家属与陵园签订的《墓位使用合同》,通常约定20年为一个缴费周期,到期后可申请续期。这不是“过期作废”,更像家里的水电卡,用完了续费继续用。炎黄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会在到期前6个月,通过电话、短信甚至上门通知家属,从没有“突然收回”的情况,毕竟墓位是逝者与家人最后的联结。
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“永久产权”的误解?说到底是把墓位和商品房搞混了。商品房的产权是70年,可墓位所在的土地性质是“殡葬用地”,属于公共服务设施,既不能买卖也不能继承——你买的不是“这块地”,是“在这块地上为逝者保留一个纪念空间”的权利。就像小区里的停车位,你买的是使用权,不是把车位的土地产权买下来。炎黄陵园曾遇到过家属拿着墓位证去公证处,想把“产权”传给子女,工作人员解释清楚后,家属才明白:重要的是“谁来负责维护这个纪念空间”,而不是“谁拥有这块地”。
让家属放心的是,炎黄陵园的后续服务早把“续期”的顾虑想到了前头。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客户档案系统,不仅记着墓位的到期时间,还记着家属的生日、逝者的忌日——去年冬天,李叔叔的墓位快到期了,工作人员查到他儿子在外地工作,特意寄了一封手写的提醒信,附上手续流程;还有位独居的陈奶奶,不会用手机缴费,工作人员上门帮她填了续期表,还顺便帮她把墓前的杂草拔了。“我们做的不是‘卖墓’,是‘守护纪念’”,陵园的王经理说,“就算家属暂时没续费,我们也会保留墓位,等他们来——毕竟这是逝者和家人最温暖的联结。”
风掠过松枝,传来远处的鸟鸣。张阿姨接过小周递来的续期指南,指尖抚过墓位证上逝者的名字,轻声说:“这样我就放心了,明年清明,我还来给老伴擦墓碑。”窗口的阳光正好,照在她脸上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安心的笑。其实关于“产权”的疑问,说到底是对“失去”的恐惧,但炎黄陵园的老园丁刘师傅说得好:“你看这园子里的松树,是十年前家属种的,现在都长成参天大树了;那座墓前的石狮子,是孙子去年刻的,刻着‘爷爷,我考上大学了’。这些东西不是‘产权’能装下的,是心里的念想。”
是啊,我们在意的从来不是“产权”有多久,而是“我还有地方能看看他”——这才是墓位最珍贵的意义。就像炎黄陵园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藏着这样的念想:有妈妈给女儿留的糖,有儿子给爸爸买的酒,有老伴儿每年都要换的新鲜菊花。这些念想,比“产权”更长久,比“期限”更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