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上午,我跟着朋友去中华永久陵园看她外婆的墓地。车刚停在门口,就看见两排银杏树沿着主干道延伸进去,叶子黄得透亮,风一吹就飘下来几片,踩上去软软的,倒不像是去陵园,更像进了个安静的公园。门口的保安师傅笑着打招呼,手里还拿着个小扫帚,把落在台阶上的叶子扫到旁边的竹筐里,竹筐上贴着张手写的纸条:“银杏叶可带走,留个秋的纪念。
往里走,园区的规划比我想的更贴心。左边是生态葬区,种着一排梨树,朋友说春天的时候满树白花,像给亲人盖了层温柔的纱;右边是传统碑区,碑型大多是简洁的汉白玉或青石碑,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,刻字也都是工工整整的楷书。路边的绿植不是那种刻意修剪的造型,而是麦冬草、桂花、腊梅这些四季有景的植物——现在是秋天,桂花开得正盛,风里飘着甜丝丝的香,连石阶缝隙里都没多少杂草,看得出来养护得很用心。朋友蹲在生态葬区的梨树下,摸着树干上的刻字说:“外婆就葬在这里,去年春天我来的时候,梨花落了她一肩,像她以前给我织的白毛衣。”
路过第三排传统碑区时,正好遇到穿藏青制服的张姐在擦碑。她蹲在地上,软布蘸着温水,顺着碑面慢慢擦,连刻字的凹槽都没放过。朋友打招呼:“张姐又在忙?”张姐抬头笑:“这家人在深圳,昨天打电话说想让碑面干净点,我趁凉快过来擦了。”跟张姐聊天才知道,园区免费擦碑是常态,还有代祭服务——上个月有位80岁大爷腿不好,张姐帮他买了菊花,拍视频发过去;外地家属想看看墓地近况,工作人员也会免费拍10秒小视频。这些没写在宣传册上的小事,比任何口号都让人安心。
最意外的是园区的人文氛围。朋友说,外婆刚葬在这里时她总觉得“少点什么”,直到清明参加“春之念”花艺课。工作人员摆上新鲜百合、勿忘我,教家属做花束:“鲜花会谢,但每片花瓣都是新鲜的想念。”她用外婆最爱的百合做了束花,风一吹花瓣飘起来,倒像外婆在摸她的头发。还有冬至的“暖冬祈福”,园区给每个墓碑放一盏陶瓷灯,暖黄的光映着碑上的名字,像亲人说“我不冷”。那天遇到位穿藏青毛衣的阿姨,她坐在老伴碑前翻相册:“我每个月都来,这里不冷清,上次跟个小姑娘聊她妈妈,倒像老伴在介绍新朋友。”
走的时候,夕阳把银杏叶染成金红色,风里还飘着桂香。朋友捡了片银杏叶夹进笔记本:“以前我总问‘中华永久陵园的墓地怎么样’,现在才懂,好的墓地不是豪华,是能让你觉得亲人没走——这里的风、花、人,都在守着思念。”上车前回头看,两排银杏树像守护者,风里的桂香还在,倒像外婆的声音:“下次来,带盒桂花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