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望京西园公交站,梧桐树影还裹着晨雾。李阿姨把装着枣糕的保温桶塞进蓝布包——包角的补丁是老伴生前缝的——抬头正好看见那辆米黄色中巴,第三排靠窗的玻璃擦着小圆圈,像极了老伴以前擦眼镜的样子。“李姐,这儿呢!”司机王师傅举着温水喊,车座旁已经摆着张叔带的新鲜薄荷,王姨正举着孙子视频说“要去告诉孩子爷爷”。车上的矿泉水是师傅自掏腰包买的,扶手上裹着乘客凑钱做的绒布,连喇叭都是像鸽子叫的短响,怕惊着老人。上个月暴雨天,王师傅绕路接李阿姨,伞全倾向她那边,自己半边身子湿透;还有次年轻人第一次祭扫找不到站点,师傅多开两公里去接,路上教他找骨灰林位置。乘客们说,坐这辆车像以前和老伴逛菜市场,踏实。张叔每周带自家黄瓜,李阿姨总留着枣糕分大家,车上的家常里,思念像温水一样漫开。傍晚返程时,夕阳照在车身上,乘客拎着松针或鲜花,互相约着“下周再来”。王师傅最后笑着说“下周同一时间等你们”,影子拉得很长,像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线。这辆班车不是交通工具,是李阿姨说的“像老伴陪我坐公交”,是年轻人眼里“让祭扫不冷清”的温暖,是串起思念的桥——载着鲜花与家常,把活着的人轻轻送到亲人身边。